张学良将军创办的学校——东北大学

2024-05-16

1. 张学良将军创办的学校——东北大学


张学良将军创办的学校——东北大学

2. 东北军张学良有几个儿子

长子:张闾珣(于氏生)

次子:张闾玗(于氏生)

三子:张闾琪(于氏生)

长女:张闾瑛(于氏生,嫁于陶鹏飞)

四子:张闾琳(赵氏生,娶陈淑贞)

3. 张学良晚年为什么没回东北

张学良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可谓一身而系天下安危。在他身上值得探讨的事情很多——譬如,晚年的他为什么不回祖国看看?   1990年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从1990年到去逝,他有10年的机会可以回大陆、回东北看看,可他就硬没回来,这对一个曾经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东北叱咤风云的少帅而言,的确是非同寻常,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有人曾忿忿地说道:“我们一直宣传说张学良如何爱国,那就有一点,爱国为什么不回国?”  事实上,如果张是真的要回去吻一吻自己的黑土地,回去与关东父老们洒泪相抱,大陆既不会拒绝,国民党也无法阻挠。没有选择回到祖国,他自然有难言之隐,区区万把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攻占了东北军在沈阳的北大营,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整个东北三省供手让给了日本人,沦陷区千万的国人成了亡国奴,千万的同胞横尸山野,关里关外一片悲哀的哭声。   晚年,脱离国民党控制的张学良,回忆自己在1931年至1935年间的作为时,有过相当的悔意。信奉基督教徒他也曾引用过使徒保罗的话:“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异乡的中国梦是空洞的,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异邦他乡是找不到故乡的感觉的!只不过,他不愿触景生情,不愿在屈指可数的晚年生涯中,每天有自责和悔恨的内容。  当然,张学良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确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负起,而当时的政府还只是张皮,无论其地位、实力、意愿,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独任巨艰,确实也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  有人评价张学良晚年不回大陆不回东北时有云:“他知道他不能回东北,他还知道他无脸以对东北3700万父老乡亲。”话虽刻薄,却一语中的。这一切也注定了张学良的悲情人生。

张学良晚年为什么没回东北

4. 张学良办的学校叫什么名?在哪?

1928年上半年,刘尚清辞去东北大学校长职务。8月,受东北保安会委托,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深知大学教育乃富强之本的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的发展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张学良校长的办学宗旨、目的十分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的发展”。1933年,他把办学宗旨说得更明确:“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学校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诸如,东北大 

张学良 

学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的。 

对于教材选用,一般都是外国原版教材。课程安排很满,周学时一般高达30学时左右,学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 

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院长亲临考场,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牌示降级,或酌令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毕业者仅逾半数。 

学校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务总则、奖学总则、惩戒总则、教室规则、宿舍规则、学生集会规则等等。在制定奖励规则的同时还制定了惩戒规则。同时,学校加强行政管理,组成由校长、副校长、各学院院长、附属中学主任参加的校务会议,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宜。此外,还制定了教务会议规则、总务会议规则。 

张学良校长不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还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严格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对个别教学效果较差的教授,即使他有较高的学位,也难以滥竽充数,若不称职,即行解聘。甚至校院首长,行为不检,难为师表,亦被免职。 

张学良校长从严治校、培养研究高深学术专门人才的思想,在东北大学闪烁发光。从而保证东北大学快速发展,很快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学府。 

解囊捐资 扩建校园 

建校初期,新校舍尚未建立,大学办公室及学生教室暂时占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地点在大南关般若寺胡同。由于学校的发展,旧校址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理科的需要。于是奉天省省长公署帮助学校,特函准清室捐助昭陵前白桩以外陵地300余亩,并收买毗连民田200余亩,作为新校址。学校新建的理工大楼是由信谊公司建筑工程处承建,1925年秋竣工。它外形美观,气势宏伟,建筑坚固,当时在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建筑中很少能与之媲美。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和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完工后,理科、工科迁入新校址,而文法学院仍旧在大南关,故有南校、北校之称。 

东北大学新校址地处沈阳市北陵附近,前临新开河,后倚昭陵园,古林参天,幽雅僻静,。新校园占地1000余亩,规模相当宏伟。另外,在北陵附近长宁寺一带有官地210亩,也划拨给东北大学所有,建设大学工厂,作为工学院学生实习、实验之所,并承接外来的机车维修生意。 

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以后,鉴于南北分校,两校相距甚远,在管理上诸多不便,几经研讨,将扩大东北大学的规划付诸实施,决定向北陵新校园集中。但是扩大校舍所需经费甚基,奉天省无法负担。张学良校长慷慨捐私款100万元大洋,修建文法学院教学楼。为了纪念张校长捐资兴校,特将文法学院两幢教学大楼分别命名为汉卿南楼、汉卿北楼。1930年3月汉卿南、北楼竣工,文法学院和附中迁入新楼。 

1928年,张学良校长捐资30万元大洋,为东北大学修建一座可容纳万余人的现代化的罗马式体育场。是年,张学良校长又捐资50万元大洋,增建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 

从1925年至1931年,特别是张学良将军出任校长后,东北大学先后建成的主要建筑有:文法学院用钢筋水泥建筑4层大楼2所(即汉卿南、北楼),理工学院用钢筋水泥建筑4层大楼1所,教育学院2层楼1所,学校办公厅2层楼1所,教授俱乐部2层楼1所,文法学院学生宿舍“口”字形2层楼1所约百余间,理工学院学生宿舍“工”字形楼1所约百余间,教育学院学生宿舍“一”字形楼1所约60余间。另外,三院学生宿舍新式洋楼1所约50间。教职员住宅三村,俱是新式洋房或楼房。无线电台1所,罗马式体育场1座,大学工厂3层办公楼1所。新建化学馆1所,新建图书馆3层楼1所。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任用贤能 创一流学府 

东北大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坚持惟才是用、惟贤是举的用人之道。它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就聘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学士、奉天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校长汪兆璠担任文法科学长;留德工学博士赵厚达任理工科学长;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冯祖荀为理科主任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庄长恭为工科主任教授。 

张学良将军担任校长之后,“实行教授治校”。在他兼任校长后,选任密歇根大学法律博士、曾任北京国民大学副校长、北京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的刘风竹为副校长。以后又废除副校长制,改为秘书制,任命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宁恩承先生为秘书长。 

张学良总是礼贤下士,凡属对东北大学发展有利的学术泰斗、各界名流,均不惜用重金礼聘来东北大学任教。 

办教育,经费困难,资金缺少,这在旧中国的教育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即使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例外。北京大学当时的常年经费是90万银元,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银元,而东北大学则高达160万银元。据《奉天通志》记载,奉天省拨给东北大学的经费也逐年增加,特别是张学良任校长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大。“1923年,43.9万余元,……1926年,51.7万余元,1927年,79.1万余元,1928年121万余元,1929年,133万余元”。 

经费比较充足,教师待遇高,这是东北大学的一个明显特点。东北大学教授薪金一般是360银元,最高则达到800银元。当时南开大学教授工新金为240银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薪金为300银元。东北大学一直坚持高投入,不许拖欠,不许缩减,不许挪用,并有优厚的待遇,如回北京探新,还予以报销往返路费。幽雅的环境、丰厚的报酬令国内的一些大学羡慕不已。 

由于学校经费充裕,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均为国内各大学之冠,环境幽雅,生活条件优越,关内的许多名人、专家和学者联袂出关,以致于三江、两湖、福建、四川等地杰出人才纷至沓来。 

自张学良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延聘和新聘一些专家和学者。主要有:数学家冯祖荀教授、化学家庄长恭教授、建筑学家梁思成和童隽及林徽因教授、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教授和潘成孝教授、留美化学博士余泽兰、纪育澧等。文学院聘请的名教授有:文法专家章士钊、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和梁漱溟、原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罗文干及林损、余启昌、吴贯因(梁启超私人秘书、北平华北大学副校长)、江之泳、李光忠等。教育学院则有留美、英十载的心理学家陈雪屏教授、国学家马宗芗教授、统计学家孙宗钰、历史学家周传儒教授。体育方面有郝更生、吴蕴瑞、申国权、宋君复教授等。 

1929年,东北大学各科改为学院,张学良聘任的院长都是从专家学者中遴选的,他们都是曾在外国留学的学者:文学院院长周天放,是美国欧力根大学教育学学士,曾任北平民国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孙国封,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博士;法学院院长臧启芳,曾留学美国;工学院院工高惜冰,是美国麻省纺织工科大学学士;教育学院院长李树堂,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博士。 

1929年,全校共有120名教师,其中教授94名,讲师13名,助教7名,教员5名,物理助理1名。从学位上看,博士12名,硕士26名,学士24名,有各种学位的62名。在全校125名院长、教师中,留美的48名,留英的4名,留法的3名,留德的3名,留日的6名。这些学者知识渊博,办学有方,治学严谨,学风优良,辅佐张学良把东北大学很快办成知名度很高的一流高等学府。但由于“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被迫流亡关内,遭到严重的摧残。可是张学良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可贵精神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东北大学[办学110年并校50周年特刊]·校史回眸·张学良与东北大学 
回答者:smileseason - 助理 二级 12-7 21:40

我喜欢 
回答者:余凯520 - 助理 二级 12-8 10:31

不停地投钱,发展东北的教育,后来很多的科学家都是东北大学出来的,在当时,东北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这要归功于张学良,当时在东北的教师的工资是关内教师工资的三倍。而且张学良的计划是每个县都要有他创办的同泽中学和海城小学,现在沈阳市还有同泽女中,就是当年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至女士创办的。 
在“九一八”以后,张学良自己掏钱给东北大学的学生凑路费,使每个大学生都逃到了关内,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女婿的陶鹏飞先生,陶先生后来回忆说,当时如果没有张学良发下来的路费,他就不可能活着,更不可能有和张学良独生女儿张闾瑛的姻缘。 
我举一个例子,张学良1990年在台北圆山饭店办寿辰的时候,来了两拨人,当张学良走进大厅时,一边是敬礼,然后立正,“副司令”这些人是他的部下;另一边的人,则说“校长,校长”这些人是东北大学当年的学生。张学良,他是东北大学永远的校长。

5. 张学良建的学校有那些.

海城同泽中学

目录
    地理位置
    状况描述
    现存状态
    保护范围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海城市同泽中学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坐南朝北,地理坐标北纬40°23′,东经122°40′。
  同泽中学南临海城河,北依玉皇山,呈依山傍水之势,风景优美宜人。同泽中学建校以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从未变更,因此校园学风气氛很浓,由于学样领导分期实施校园环境整治,因此校园环境十分优美,春夏鲜花浪漫,秋冬苍柏翠松,被评为省重点中学,辽宁省花园式学校。
  由于历史原因,校园的周边环境较为恶劣,学校的保护范围和建设转制地带低矮的瓦居乱占,现在也没有改变。
  历史沿革:
  (1)1928年,张学良在沈阳召集海城的知名人士,辞行备建设。
  (2)1929年4月,同泽中学破土动工。
  (3)1930年6月,召开竣工典礼。
  (4)1931年正式验收使用。
  (5)抗日战争时期,同泽中学为“师道学校”。
  (6)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强迁省第三师范学校在同泽中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泽中学为开办高中至今,曾用名海城联合中学和海城一中。1984年恢复同泽中学名称。
编辑本段状况描述
  同泽中学位于海城市玉皇山下,座南朝北,南临海城河,现有红砖楼七栋,总建筑面积15186平方米,占地面积75375平方米,原有的建筑有办公楼,建筑面积2892平方米,二栋宿舍楼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职业楼(教学楼)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校园内的四幢二层主楼均为主字顶式现代建筑。砖木结构,水泥瓦,水泥沙灰罩面。校内还有食堂、厨房、锅炉房、车库、警卫室等附属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解放后新增建。
  同泽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推行新政、培养人才,投资四十万银之所兴建。以“同泽”为校名,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旨在培养桑梓子弟,同仇敌忾,共报家仇国狠。
  1982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黄姑屯,其子张学良为纪念父亲,培养家乡子弟,从家产中拨出银洋50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补助东北大学。另提40万元在原籍海城创立同泽中学。同年8月张学良聘请同邑人陈兴亚(东北宪兵司令)、范郎青(辽宁省议会议长)、姜雨田(边业银行总裁)、刘鸣九(辽宁事业厅厅长)、陈荫堂(海城县教育局长)等人组成筹备海城同泽中学董会,张学良自任董事长,并由学校董事会推举孙恩元为校长,负责筹备选择校址、修建校舍、备置仪器、延聘教师、招考学生等事宜。县长孙文敷协助购得城东南玉皇山南麓的原亩产菜田320亩,由基泰公司设计绘图监工,省内招标以18万元交由华商义川公司承建。1929年4月15日破土动工,1931年初正式验收使用。
  1929年秋季开学,第一届招考高、初中各两班,当时校舍未交工,借用城内天齐庙搭盖临时木板房上课。1931年4月15日举行校舍落成典礼,张学良因南下,归途病卧北京未能莅临,陈兴亚代为出席剪彩。祝贺者逾千人。
  该校当时虽属私立,但课业大纲多遵部订,唯设日语为第二外语,外加军体训练与武术课。校园周围当时掘土筑墙,遍植松柏,由于校址宽敞,空地较多,学生均分有菜园一块,聘园艺师领学生莳弄以供食用。
  校务组织最高决策为校董会,每年开一次会,学校行政设校长一人,下有教务、训务、体育、事务四处,各设主任一人。师资多聘自国内外大学优秀人才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宿儒和文学家。因此,教学质量高于一般中学。
  当时的校训为“爱国、求知、诚朴、勤劳”。校徽以日出东山冉冉上升情景为图案。校歌全文“四面青山,一湾水碧,葱笼榆柳千章,看庄严黉舍,直在白云乡。吾辈藏修作息,幸得大好韶光。愿自励乃文乃武与世共争长。试看今何日?封豕贪狼。慨神州鼎沸,异种猖狂。男子汉宝俞腾芒,指黄龙痛饮,沙场上无衣三首与予赋同裳!
  “九·一八”事变,日军进袭海城,该校遭受蹂躏,被迫停课。嗣后东北沦陷,东北师生不堪做亡国奴者相继入关,同泽中学约40余人在张学良领导下,借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北京社会局仓房,成立东北中学,立志抗日救国,从事光复故园。此后,同泽中学旧址曾办“师道学校”,国民党统治时曾强迁省第三师范于此,几经沧桑,校园险些付之一炬。
  解放后,同泽中学重新回到人民怀抱,原址开办高中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校发扬“爱国、求知、诚朴、勤劳”之校风,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为记述张学良将军业绩,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心同德,振兴中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1986年5月,海城市人民政府将同泽中学旧址列为海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现存状态
  同泽中学于1928年投资创建,1929年破土动工,1930年6月28日竣工。1986年,同泽中学自筹资金建教学楼,1998年,建筑综合实验楼,使校园的“双翼飞机”设计图真正走进现实。同泽中学从竣工之日起,从事教学活动,至今没有改变,虽经70多年的风霜,并没有经过大的修缮,如今依然为海城的教育事业做着巨大贡献。
  价值评定:海城市同泽中学是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在1928年秋,投资40万银元,在家乡修建的学校,并自任董事长。
  该校70余年来,培养出吕东(曾担任国家经委主任)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才。1993年,被省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在鞍山地区名列前矛,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单位,张学良将军对该校一直十分关心,1995年还为该校书写校牌。同泽中学不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风格来看,都是我市民国建筑群中较为重要的一处。
编辑本段保护范围
  东、南、西、北墙外2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0米为建筑控制地带。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张学良建的学校有那些.

6. 张学良毕业于哪所学校

毕业院校: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7. 张学良建的学校有那些.

海城同泽中学

目录
    地理位置
    状况描述
    现存状态
    保护范围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海城市同泽中学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坐南朝北,地理坐标北纬40°23′,东经122°40′。
  同泽中学南临海城河,北依玉皇山,呈依山傍水之势,风景优美宜人。同泽中学建校以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从未变更,因此校园学风气氛很浓,由于学样领导分期实施校园环境整治,因此校园环境十分优美,春夏鲜花浪漫,秋冬苍柏翠松,被评为省重点中学,辽宁省花园式学校。
  由于历史原因,校园的周边环境较为恶劣,学校的保护范围和建设转制地带低矮的瓦居乱占,现在也没有改变。
  历史沿革:
  (1)1928年,张学良在沈阳召集海城的知名人士,辞行备建设。
  (2)1929年4月,同泽中学破土动工。
  (3)1930年6月,召开竣工典礼。
  (4)1931年正式验收使用。
  (5)抗日战争时期,同泽中学为“师道学校”。
  (6)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强迁省第三师范学校在同泽中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泽中学为开办高中至今,曾用名海城联合中学和海城一中。1984年恢复同泽中学名称。
编辑本段状况描述
  同泽中学位于海城市玉皇山下,座南朝北,南临海城河,现有红砖楼七栋,总建筑面积15186平方米,占地面积75375平方米,原有的建筑有办公楼,建筑面积2892平方米,二栋宿舍楼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职业楼(教学楼)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校园内的四幢二层主楼均为主字顶式现代建筑。砖木结构,水泥瓦,水泥沙灰罩面。校内还有食堂、厨房、锅炉房、车库、警卫室等附属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解放后新增建。
  同泽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推行新政、培养人才,投资四十万银之所兴建。以“同泽”为校名,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旨在培养桑梓子弟,同仇敌忾,共报家仇国狠。
  1982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黄姑屯,其子张学良为纪念父亲,培养家乡子弟,从家产中拨出银洋50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补助东北大学。另提40万元在原籍海城创立同泽中学。同年8月张学良聘请同邑人陈兴亚(东北宪兵司令)、范郎青(辽宁省议会议长)、姜雨田(边业银行总裁)、刘鸣九(辽宁事业厅厅长)、陈荫堂(海城县教育局长)等人组成筹备海城同泽中学董会,张学良自任董事长,并由学校董事会推举孙恩元为校长,负责筹备选择校址、修建校舍、备置仪器、延聘教师、招考学生等事宜。县长孙文敷协助购得城东南玉皇山南麓的原亩产菜田320亩,由基泰公司设计绘图监工,省内招标以18万元交由华商义川公司承建。1929年4月15日破土动工,1931年初正式验收使用。
  1929年秋季开学,第一届招考高、初中各两班,当时校舍未交工,借用城内天齐庙搭盖临时木板房上课。1931年4月15日举行校舍落成典礼,张学良因南下,归途病卧北京未能莅临,陈兴亚代为出席剪彩。祝贺者逾千人。
  该校当时虽属私立,但课业大纲多遵部订,唯设日语为第二外语,外加军体训练与武术课。校园周围当时掘土筑墙,遍植松柏,由于校址宽敞,空地较多,学生均分有菜园一块,聘园艺师领学生莳弄以供食用。
  校务组织最高决策为校董会,每年开一次会,学校行政设校长一人,下有教务、训务、体育、事务四处,各设主任一人。师资多聘自国内外大学优秀人才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宿儒和文学家。因此,教学质量高于一般中学。
  当时的校训为“爱国、求知、诚朴、勤劳”。校徽以日出东山冉冉上升情景为图案。校歌全文“四面青山,一湾水碧,葱笼榆柳千章,看庄严黉舍,直在白云乡。吾辈藏修作息,幸得大好韶光。愿自励乃文乃武与世共争长。试看今何日?封豕贪狼。慨神州鼎沸,异种猖狂。男子汉宝俞腾芒,指黄龙痛饮,沙场上无衣三首与予赋同裳!
  “九·一八”事变,日军进袭海城,该校遭受蹂躏,被迫停课。嗣后东北沦陷,东北师生不堪做亡国奴者相继入关,同泽中学约40余人在张学良领导下,借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北京社会局仓房,成立东北中学,立志抗日救国,从事光复故园。此后,同泽中学旧址曾办“师道学校”,国民党统治时曾强迁省第三师范于此,几经沧桑,校园险些付之一炬。
  解放后,同泽中学重新回到人民怀抱,原址开办高中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校发扬“爱国、求知、诚朴、勤劳”之校风,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为记述张学良将军业绩,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心同德,振兴中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1986年5月,海城市人民政府将同泽中学旧址列为海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现存状态
  同泽中学于1928年投资创建,1929年破土动工,1930年6月28日竣工。1986年,同泽中学自筹资金建教学楼,1998年,建筑综合实验楼,使校园的“双翼飞机”设计图真正走进现实。同泽中学从竣工之日起,从事教学活动,至今没有改变,虽经70多年的风霜,并没有经过大的修缮,如今依然为海城的教育事业做着巨大贡献。
  价值评定:海城市同泽中学是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在1928年秋,投资40万银元,在家乡修建的学校,并自任董事长。
  该校70余年来,培养出吕东(曾担任国家经委主任)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才。1993年,被省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在鞍山地区名列前矛,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单位,张学良将军对该校一直十分关心,1995年还为该校书写校牌。同泽中学不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风格来看,都是我市民国建筑群中较为重要的一处。
编辑本段保护范围
  东、南、西、北墙外2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0米为建筑控制地带。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张学良建的学校有那些.

8. 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哪去了?

全面抗战以后,东北军的结局 
第67军 
军长吴克仁。全面抗战爆发后,第67军参加淞沪会战.吴克仁军长阵亡,官兵伤亡惨重而老蒋却给吴将军扣上个临阵脱逃的帽子,将67军番号撤消。余部编人蒋的嫡系。67军被老蒋彻底消灭。老蒋的这一卑劣作法,令吴将军沉冤40余载。后来国民党军队里仍然用67军的番号,但与东北军已经无任何关系了。 

第五十七军 
军长缪瀓流.全面抗战打响后,该军江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41年初缪被免军长职,该军番号撤销.所辖第111师、第112师改隶鲁苏战区,后又改编为暂编第8军、暂编第9军,再后来又改为第12军,霍守义任军长。其中第111师起义,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到抗战胜利时,该军已经被老蒋改造完毕。该军在解放战争中于山东战场被我军歼灭。

第五十三军 
军长万福麟(1938年12月21日万辞军长职.周福成继任 ),53军东北军中寿命最长的一支。唯其长是因为他没有被老蒋改造过。 
1937年7月抗战开始后53军即在河北参加抗战,后参加武汉会战。 南昌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和鄂西及缅北滇西作战.抗战胜利后,53军一度驻防越南.,1946年被调往华北,再后来开往东北,沈阳解放时,该军一部分起义,大部分投诚,周福成拒绝起义被生俘。 

第五十一军 
军长于学忠,辖第113师、第114师。该军于1937年秋隶属第三集团军参加了津浦路北段作战。1938年又相继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1939年牟中珩接任军长,1942年牟中珩他调,周毓英接任军长.1944年3月鲁苏战区撤销后,该军直属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1945年隶属第十五集团军,该军曾参加豫中会战。到抗战胜利时,该军已经彻底蒋化。该军在我军解放上海时被歼。 

第四十九军 
军长刘多荃,后为王铁汉.抗战期间参加过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到抗战胜利时,该部被彻底改造为蒋家军, 1946年整编为第四十九师, ,军长王铁汉改任师长。同年在苏中被歼大部,重建后调往东北,并恢复第四十九军番号。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 

骑兵第二军 
军长何柱国。1941年5月何升任副总司令,徐梁接任军长 1943年徐梁升任副总司令,廖运泽接任军长。该军先后参加过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豫南会战,配合第二次长沙会战和豫中会战。这期间该军一直由何柱国指挥。抗战胜利后,何柱国被挂了东北保安副司令的虚职,骑兵第2军被撤消建制。 

骑兵第三军 
该军由骑兵第二军之一部编成,以郭希鹏为军长,隶属陕甘宁边区。归傅作义指挥。1945年7月被撤消。 


东北挺进军 
1937年7月在大同成立.马占山为司令。该部组成有骑兵第六师,反正的伪军,东北义勇军流散人员等,抗战期间隶属帝战区,在绥远抗击敌军.1946年被裁撤 。 

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滞留了有大批东北军官兵及阵亡将士家属,等待国民政府抚恤、优待。但老蒋对此不闻不问,直到著名的“哭陵”事件发生后,老蒋迫于舆论压力才下令这些遣返故里,一共有两万多人。 

参加八路军的情况。 
抗战胜利,吕正操率部挺进东北,其中东北籍干部不超过10人。而万毅的渤海支队中东北籍人员只有不到30人了。 
东北军就这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