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项羽论刘邦

2024-05-14

1. 谈项羽论刘邦

唐代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1〕,“而司马迁就是同时具备这三项素质的少有伟大历史家”〔2〕,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态度和勇敢大无畏精神刻画评析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按照《史记》体例,从《五帝本纪》到《孝武本纪》,这十二本纪记载对象多为帝王。项羽并没有完成帝业,但司马迁能够从历史客观实际出发,找准了在秦末汉初这阶段历史中,是项羽支配着当时的政权与时局,“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3〕,可见司马迁是正确地分析出了项羽的历史功绩与时代推进作用的,正如清代郭嵩焘在《史记札记·卷一》中指出:“案秦灭,项羽主盟,分裂天下,以封王侯,皆羽为之,实行天子之权,例当为《本纪》”〔4〕。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的《史记》,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并不因项羽的失败而降低甚至否定其历史功绩,可以看出司马迁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同时,司马迁在肯定并赞扬项羽在亡秦中地位与作用时,也辨证指斥了项羽妄图凭一己之私智和武力征服天下的错误,“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另外,对项羽的自我开脱自以为是更是严加批判,对项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天命观,强力评曰“岂不谬哉”,指出其失败原因在人不在天,悲剧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缺陷。 
司马迁是热爱项羽的,尚奇的个性爱好和敏感多想象的心理特征让他深深被项羽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吸引住,他甚至不愿在《项羽本纪》中暴露这个已逝去的英雄太多的缺憾。于是往往在其他人物传记中以其他人物的立场和口吻对项羽加以评述,如《高祖本纪》中“汉王数项羽罪十”,中间严斥项羽背恩负义,弑义帝而自立,残暴无情,屠城害民等事情;而在汉初大臣陈平、韩信等人的传记中,更是直接对项羽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加以评价,指出他性格的矛盾,不善用人等缺点,往往议论中肯,褒扬分明。 
在项羽形象塑造上,司马迁更是“全神付之”,每时每刻都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用自己最杰出的艺术才华来打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在《史记》中,项羽的形象和有关人物事迹除了集中在《项羽本纪》外,其他人物传记中也多有涉及,从《高祖本纪》到《樊郦滕灌列传》,关涉篇章十余篇,这些篇章对《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加以补充完善丰满。这种旁见侧出的记叙方式,不仅加强了项羽这一人物的鲜活性,更使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特征逼真而又清晰。亡秦三年,楚汉争战四年,仅楚汉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简单交代小战情况,而用力写了三次大的战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三个事件不仅是项羽一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楚汉之际斗争最为激烈影响特别大的事件,正如郑板桥言道:“《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5〕。项羽一生成败变化与个性全随此三件事而出,当然这三件大事时间上的绵长性与空间上紧凑性所形成张力,也强化了项羽这个威武人物的高峙感和仓促之间“卒亡其国”的悲剧感。司马迁在选取事例表现项羽性格和开展故事叙述上,着重于对传奇性情节的追求,例如项羽“重瞳子”,“力能扛鼎”,以及见秦始皇游江南而发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之”,还有对他不学书等细节的详加刻画,还有在彭城、成皋、荥阳等战役中对项羽英雄事迹的刻画都增添了人物个性。此外项羽在败亡途中作的《垓下歌》以及和乌江亭长对白等细节都过分离奇,甚至可能为杜撰,但却让后人深信不疑,也大大增加了项羽这一人物的魅力。 
在表现项羽的性格上,太史公更是喜欢用对比手法表现,如巨鹿之战前,项羽的勇者无惧,宋义的胆小慎微;巨鹿之战后,项羽与刘邦对比,更是不断并反复出现。在项羽的自身个性对比上,司马迁也是用不同笔调加以渲染,时而言语呕呕,时而叱咤喑呜。垓下围中项羽所作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完全是项羽本人经历和他面对失败的心路写照,“英雄气短,儿女情深,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6〕,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在战场勇猛杀人如麻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面。这种多面烘托,多维透视手法使得项羽这个人可谓霸者与情者形象具备,丰满多姿,这也是千百年来项羽受人关爱与敬仰的的原因之一。可以说,项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有血有肉具备了多重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的,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在瞬间走向死亡。而司马迁之所以这样极力描写,与他个人的命运也不无关至。因李陵案而蒙受宫刑之辱而更加发奋撰写《史记》,内心忧愤而苦痛,即使在《孝武本纪》中也毫不隐讳汉武帝晚年荒唐。而司马迁写项羽至死不渡江,至死不投降,不如说在写自己那颗高傲而顽强,甚至伤痛透底的心,所以他对项羽的“天之亡我”大加批判,对其因不愿蒙羞而自杀充满同情和佩服。 
感谢司马迁,他让项羽散发无穷魅力;感谢项羽,他为司马迁增添了无限光辉和后世人对他的无限景仰。 

二、项羽悲剧的演绎 
在整部《史记》中,研究者发现司马迁刻画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各样不同的悲剧人物一百多个〔7〕,而项羽的悲剧独特却是区别于其他人物的,他更多是一个由自身个性等原因一步步走向绝路的悲剧人物。强烈的悲剧特质在于他本不具备超人的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却走上了时代的领军者之席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追求与号召。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和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他们坚持到底”〔8〕。项羽是可悲的,他无法改进自身根深蒂固的普通人缺陷,仓促而不知所措地被卷入时代和历史的大抉择中,他甚至象一个小丑一样有着可笑笨拙的举止,更可悲更让我们无法安坐的,他却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甚至顽强地要完成和完成过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至死都不改变。 
(一)时代车轮的助推者和阻挡者 
项羽出身在“世世为楚将”的楚国贵族家庭,其祖父项燕为楚国大将,在秦灭楚战争中被王翦所杀,其叔父项梁为初期反秦盟军首领。项羽的童年生活在楚渐亡秦日盛并逐步统治全国的时期。家与国的苦难,带给项羽的是对秦国统治者的深深仇恨。他仿佛生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翻秦朝。在《项羽本纪》中,“苦秦”“亡秦”等词反复出现,而当项羽对宋义坐兵不救赵时,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蔽之承! 

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指明当时秦军实力强大,反秦军队内部急需相互团结统一阵营。项羽把矛头直接指向反秦盟军最高首领宋义,对他不顾反秦大局,畏葸不前严加呵斥。可见,在反秦这一目标上,年轻的项羽具有成熟大气的时局观,加上军事策略和个人雄武力量,他取宋义而代之,最后取得了巨鹿这场以少胜多关键胜利,并一步一步走上反秦盟军首领位置。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鸿门一宴后,表面上已经取得了整个反秦盟军的领导权。当时人民对和平呼喊着,时代也希望统一,但是骨子里流着楚国贵族的血液的项羽,只是希望回到楚庄王当年问鼎中原,趾高气扬的时代,希望能再次象楚王那样得到 “列国从长”的地位,并希望长期维持这种在分封割据中己为大的状态。他分封诸反秦将领,自立为西楚霸王,并远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关中要地,而以地远偏僻,物质相对匮乏的彭城为都城,只为一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可以说在亡秦斗争中的项羽,目标准确而单一,符合整个时代乃至人民心声,但在推翻秦王朝后,他目光短浅,甚至在政治上妄国恢复到以前春秋战国互为攻伐的状态,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这一点看,项羽后期无法顺应历史潮流,只能在历史潮流中苦苦挣扎,走向灭亡。这种现实的真实残酷性和理想的谬误性必然形成凝重而深度的悲剧张力。 

(二)性格上分化对立的矛盾体 
除了在时代潮流上前期顺应后期无法跟进外,项羽的悲剧更多是他个人的性格缺陷的悲剧。在性格上项羽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分裂矛盾体。他一方面豪迈大气,无坚不摧,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在巨鹿一战中,更是置生死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气概可谓雄伟英武。但是另一方面,项羽表现出了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嫉妒贤能的匹夫习气。从诛杀义帝开始,项羽就很少听清周围的声音,对那些进逆耳之言者,稍不顺心即为斩杀;在分封诸王时,项羽从个人感情出发,特殊对待跟自己亲近的人,树立了不少政治上的敌人。同为反秦功臣的陈馀就说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于恶地”〔9〕;在对待贤能上,项羽不能选贤举能,相反,大量使用亲属也降低了其军队效能,“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10〕,比如对项伯这一可谓 “奸细”式人物过分纵容直接导致了鸿门政治斗争的失利。而刘邦手下的几员军事大将经纬之才如韩信陈平等都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因为得不到项羽重用而投奔刘邦;至于在功爵上,项羽更是有着深刻的贪恋近乎达到变态,“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11〕,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够保持人才的不流失呢?政治上怎能取得成功呢? 
同时,恭敬慈爱仁者之心和坑卒屠城暴者之心也集于他一身。每每攻城拔地后,对于投降士卒,项羽往往残害坑杀:新安城一役后,项羽坑杀秦投降士兵二十余万;攻破咸阳,却是因兵西屠,烧杀掠夺,素为后世文人与史学家诟病。但是,他又能以一个仁者一样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12〕,“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13〕;他不杀刘邦,也不杀父亲和妻儿;在垓下之围中,更是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悲凉,自刎而死,为仇者成“德”。 
另外,他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在攻占外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鸿门宴上,几次不愿听从手下谋士范增的建议用计谋杀死刘邦;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是因为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甚至在宴席上口无遮拦毫无心计的将曹无伤的告密告诉给了刘邦;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努力维持。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城府,不施诡计的人,又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怀疑和狡诈:斩杀宋义谎称乃奉帝命;先放逐义帝,然后阴谋派人刺杀;中陈平离间之计,对大将钟离眜失去信任并把其推向敌对面;甚至是自己最为尊重和亲近的最后唯一的谋士“亚父”范增也因为项羽自己的多疑而夺其权。 
可以说项羽性格是多异性和矛盾性的,“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双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从心学性理,犁然有当”〔14〕。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上优势突出又带有很强的缺陷,实则是他自身人格的分裂和对立,表现为主观心理的不成熟,并且象活火山一样随时可能失调或失控而爆发出来,这样也就决定了他悲剧的无可避免。 

(三)军事能力上巨人化和政治图谋上侏儒化的畸形儿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是二十四岁的项羽。生活在以暴乱和勇决为名的吴中之地,项羽就以魁梧英武的外形给当地人以震撼力。在首次起兵中项羽紧跟项梁其后,一声令下,拔剑斩守头,“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在整个攻秦战争中,项羽总是冲锋在前,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实际上在整个攻秦大军中,项羽领导的军队应付了来自秦朝的大部分兵力,包括巨鹿之战中的章邯部和关中的子婴部。至于在楚汉争雄中,项羽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过刘邦,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力量予一切阻挡者以摧枯拉朽的打击,他崇尚武力,在广武与汉军对决时,对刘邦说到: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些话除能看出项羽对武力的极端崇拜,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迷恋和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自信,希望用个人武力支配杠杆天下外,更多的则是项羽个人性格的缺陷和对政治的无知。从前文的分析看,项羽并非完全没有政治的图谋:他矫杀宋义,放逐义帝,不断对刘邦的势力加以限制将其控制在关中地方,并分封诸侯王让他们相互势力牵制。然而项羽的政治眼光在亡秦之后变得异常浅短和无力,他主张回到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成就象楚庄王一样的霸业,于是他错过了多次消除竞争对手刘邦的机会,他反复贻误战机和统一全国的良机,在被刘邦等人苦苦逼出的楚汉之争中迷失步伐,象一个浑身有力却找不到地方使的巨人一样自我戕害,或者天真幼稚地对着满脑子主意和诡计的对手来一句——我们单挑吧。 

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而兼有之,故欲灭秦复立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尔。故既分王郡都彭城,既和汉即东归,羽皆以为按甲休兵为天下盟主时,不知汉心不尽得天下不止也。身死东城,不过欲以善战自于世,略无功业不就之悲,而汉之心羽终其身不知,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 〔15〕 

宋代的黄震可谓一语中的,看出了项羽根本就没有建立王朝的雄心壮志,必然会在楚汉的交战中失利。“楚灭无英图,汉兴得成功”〔16〕。项羽这种在军事实力上过分强大导致的是武力视野膨胀,而政治图谋的短见化导致的是政治主张上的侏儒化,同时,武力视野的膨胀也不断对政治视野加以限制使得后者更为狭窄乃至荫蔽。二者相互交错,加深着项羽的悲剧,让人同情好笑或者厌恶。 

(四)“道德”范畴束缚与超越中的挣扎者 
“道德”,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17〕。 
在《中国文明史》中,启良先生认为楚汉之争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争斗,即为项羽所代表的南方楚文化——尚力不尚德和刘邦代表的中原儒文化——尚德不尚力的对决,在德与力的交锋中,有德无力的刘邦战胜了有力无德的项羽〔18〕。但是,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变幻中,道德已经不再是追求正义厌倦巧言令色的标准,也不再是谁正确谁错误的分化,道德已经扭曲,成了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博取个人名利的幌子,成了阴险狡诈,虚与委蛇的代名词。在这一点上,两千两百多年前的那一场争斗,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场在仁义,民心向背,礼贤下士背后残忍的虚假道德之争:看谁能不受表面道德的限制,能更残忍,更超越和出离道德之外,甚至能拿起道德这把利剑刺伤直至斩落对手于马下。 
——很显然,项羽是个失败者。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刘邦,并没有受过很好的系统教育,在泗水亭长一职上养成的是贪财好色,嗜酒,不事家产的低俗作风,他处处表现为小市民甚至痞子的嘴脸:不持一钱,却名义上以“贺万钱”进谒吕公;在逃亡中多次推女儿儿子下车以减轻车子重量为了自己脱逃更快;在项羽扬言要“烹尔太翁”时,置老父性命于不顾,还要“分一杯羹”,他多次侮辱手下的儒生即使登基后还做过往儒生帽子撒尿的事。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他经常是出尔反尔,败则逃,逃则求和,稍有喘息则又开始暗中谋划军事行动;在广武对决时,明明被项羽射中心口,却假装射中脚跟;为了更好逃跑他带出全城人甚至让女人穿了士兵的衣服给他做掩护……刘邦的言行举止,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流氓痞子,在他身上流露的是根深蒂固的粗俗流氓血液。但是,也正是这种痞子气质和圆滑城府深刻的性格,让他在当时整个拘泥于道德限制和表面意义上的“美名良行”的时代大气候下的政治争斗中,能够放开手脚,不受限制,表现出机敏灵活,能屈能伸的举大业者潜质:他进入关中即听取了张良的建议,与民约法三章,本来好色贪财的他竟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秦重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19〕,在鸿门宴时先对项伯大套近乎,表明诚意,争取机会,然后在宴会上小心谨慎,恭敬礼让,但是即使在窝囊苟且的兵败逃生时候,刘邦也没有放弃过夺取江山的念头。在每一次关键的时刻,刘邦都能克制住自己的原始欲念,不断规检自己,积极听取手下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完成自己王天下的霸业。 
我们再来看看生于楚世家的项羽,他深受楚地楚风影响,楚文化的熏陶使他在道德理解上表现出对美好名声,讲信用和保持个体的完美和独立性的追求。项羽定都彭城,只是因为“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他不愿在鸿门宴上借机杀死刘邦因为讲求信义,他吝惜官位,对名誉有着变态的追求。然而环境的巨大反差,在绞尽脑汁的争权夺利中,项羽一直在对道德的抛弃和拥护中矛盾不堪: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为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从这段话中,可以一窥当时项羽复杂矛盾的心情。打算自己成为称王而要先王诸将相,要居功,先要夸奖诸将相,对义帝怀恨在心却又分地王之。在只需要捅穿一层纸的羞涩道义面前,年轻气盛的项羽偏要顾及信用,名誉,顾及周围人的看法和口舌。尽管自己实力强大并且功劳最大, 却因怀王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一条款而内心不安,处处束手束脚,在鸿门宴上被樊哙言明而失掉消去刘邦的机会;在与刘邦的争斗上,他更是处处招到刘邦舞起的道德大棒的折磨,广武对决中刘邦所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其中诚然不无罗列编织之嫌,但是刘邦紧紧抓住的是项羽暴虐屠城,阴弑义帝,分封不公等不仁不义,有失良信的道德小辫子。 
可以说,项羽一方面希望在诸侯军和周围人中间建立起德者的榜样和模范,一方面又不得不随时破坏这种榜样和模范,甚至不断接受来自刘邦等诸侯王的道德讨伐和嘲笑,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又让他深深厌恶这种嘲弄和针砭,他自身的素质和性格上的缺陷让他无法成为象舜、禹、周文王那样的有德名君,甚至不能象他的对手刘邦那样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痞子。他只能在被别人和自身编织的道德圈套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最终,超越道德名义的无道德者刘邦战胜了苦苦拘泥于道德的项羽。早在他们之前的庄子早就一眼看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20〕的道德不公平现象,而历史和时代的走向并不会因为过小的细节做更多的眷顾和停留,它们更多的是偏向那些出离道德之外,置道德不顾的人们。至于在道德底线和仁义礼信中苦苦挣扎的项羽,最后在乌江畔为了保全过度急剧的自尊,信誉,“吾为若德”,死于自手。我们只能说他的死是可悲的,至于他究竟是有真道德的殉道主义者还是个崇力无德者,无需过多考虑。 

台湾学者柯庆明这样指出悲剧英雄的性情,“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绝对强烈的自我塑造,自我完成的渴求与意志”〔21〕。无论是从时代角度,项羽自身的性格矛盾或者在道德中的挣扎,项羽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可谓是“兴之暴”,美好而风光的,他终身所追求的美好名气和信誉在他的冥顽不灵,近乎固执和狂妄自我为尊的性格中也并为丧失,他执著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即使这种人生和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但他甘愿且付出努力。只是当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无法进行下去,甚至为此要遭受名誉或者心理上折磨和损失时,他才会匆匆选择死亡而不是苟活人世。 
三、乌江自刎的千年回响 

千百年来,项羽的故事仍在流传回响,并不断被演绎开去。在这个昔日威武英雄最后哀歌低泣,辞别美人,这个让人心目中跌宕起伏的经典画面在那一刻被定格,项羽的悲剧也达到最高点。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我们今天赋予这些词语更广阔的含义,是因为司马迁刻画的淋漓尽致和多情多思,精彩而悲壮。 
我们看到项羽离别了佳人,麾下从者百余人,溃围南出,误陷大泽,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我们从项羽的语气和话语内容中看到的是他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自信近乎迷恋,充满了霸者骄傲的神采和雄姿,也是对于败北穷途的蔑视与不以为然,可谓快人,快语,快心,只求快战以解心中郁闷。在这里,项羽还并未抱定去死的决心,他仍希望能突围出去,但是舣船而待的乌江亭长的一番话,竟令他不知所从,只求一死无愧于心。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无数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无从考证这场惊心动魄的对白是为真实还是太史公尚奇心理下的虚托之作,但是,可以看出的是无论是诚心的亭长还是心中复杂不安的楚霸王,二者神情自然,语言符合自身身份。 
但是这些仍旧留给了后世人无尽的猜测遐想和费劲心机的推测求证。《史记菁华录》中就这样评析项羽的“我何为渡”:“项王之意必不欲以七尺躯坠他手坑堑。观其溃脱?岂不欲脱?迨闻亭长之言又不肯上其一叶之舟,既又赐以爱马慰遗之,粗糙爽直,良可爱也”〔22〕。评析中除点明了项羽性格上直爽憨厚可爱外,最重要的是指明了项羽自杀原因是毫无生机,并非真正的有渡不渡,“必不欲以七尺躯坠他手坑堑”,前有田父诈为指路,导致陷入大泽,如今亭长又岂非刘邦预先安排的伏军?脱离十面埋伏,一路惶恐急走,误入大泽,又陷入自身心理之圈套,不予讲明是因内心对美好名声,对贵族之气的自尊维护罢了。而现代《史记》研究学者则认为此情节可能出自司马迁艺术虚构。尊奉“尚耻”精神的司马迁给败途中的英雄增添了这样一则对白,恳切而真诚地写出末路英雄的心声,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于耻辱的对抗,于死的义无返顾。这种理由也可说是不无道理的。 
不管司马迁当时是虚构还是真实描写以及处于何种情况下而写了抗渡情节,太史公始料未及的是后世对于项羽的“渡与不渡”“王与不王”更多谈论和话语以及这些议论背后的种种态度,引出的是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心理纷争。 

(一)“渡”与“王” 
唐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诗中这样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亦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3〕 

一生游走南北的杜牧,在诗中表达了他所希望看到的楚霸王是能包羞忍耻的男子汉,何况战场纷争胜败无法预期并非一场定生死,项羽应该败而不挠,立足江东,卷土重来,他的诗句中是深深的惋惜和哀痛之情。这种希望项羽渡江而卷土重来争王的态度深层次的反映出传统的儒家思想——“忍耻精神”,“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更大利益更大灾祸面前,人的趋利避害心理就明显的表现出为了某一更有价值更有利益的目标,而宁愿忍受,遭遇在获得更高利益过程中的苦痛创伤,甚至会舍弃与拒绝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小利益、小享受的诱惑。 
千百年来,无数的道德家们如此,无数的政治家们如此,被他们教育并影响着的民众也是如此,“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形而上之,这种对于羞耻为首人生挫折的包容,对于小恩小惠人生享受拒绝的忍态度,指引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并生生不息的坚强弘毅精神。 
最后,透过杜牧的《题乌江亭》诗看项羽,我们会惊奇的看到本文中提及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司马迁和刘邦。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渡过了乌江的项羽。司马迁和刘邦,都曾遭受过自己人生的“乌江”口岸:司马迁推崇尚耻精神认为“垢莫大于宫刑”〔24〕,却遭受最为可耻的宫刑;而刘邦一生也是曲折坎坷。但他们二者都能在更大价值追求上(司马迁撰写《史记》,刘邦王天下),忍住受心灵和生理的创伤,安全渡过了“乌江”口岸。所不同的是在跨越乌江的过程?

谈项羽论刘邦

2. 关于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 
十二岁时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经小学、中学毕业,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一科,二十一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用非所学,被派去当兵轮驾驶员,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光绪十二年,改任博学馆洋文教习兼测绘海图工作。 
光绪十四年,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此后历任津榆、锦州和萍醴铁路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宣统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学生主试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总工程师。民国元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民国三年,任粤汉川路督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八年,受北洋军阀政府派往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的中国代表。 
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请假回武汉,于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詹天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想:今天,我们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像詹天佑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


孙立人在缅甸俘虏了日本兵,并问他们有没有去过中国,去过中国的全部枪毙。
启功在一次会议上不愿意与四人帮同流,四人帮让他发表讲话,他起立后跟大家说,我没什么好说的,在这个给大家鞠个躬吧。
许世友将军好酒,特别是茅台。晚年病重昏迷,无论怎么弄都不醒,护士用棉絮沾酒搽他嘴唇才能醒来。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
 司马光教子俭朴 ※ 

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 居里夫人教子品德 ※ 

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

3. 项羽之死是否是因为性格悲剧?

在整部《史记》中,研究者发现司马迁刻画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各样不同的悲剧人物一百多个〔7〕,而项羽的悲剧独特却是区别于其他人物的,他更多是一个由自身个性等原因一步步走向绝路的悲剧人物。强烈的悲剧特质在于他本不具备超人的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却走上了时代的领军者之席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追求与号召。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和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他们坚持到底”〔8〕。项羽是可悲的,他无法改进自身根深蒂固的普通人缺陷,仓促而不知所措地被卷入时代和历史的大抉择中,他甚至象一个小丑一样有着可笑笨拙的举止,更可悲更让我们无法安坐的,他却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甚至顽强地要完成和完成过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至死都不改变。 
(一)时代车轮的助推者和阻挡者 
项羽出身在“世世为楚将”的楚国贵族家庭,其祖父项燕为楚国大将,在秦灭楚战争中被王翦所杀,其叔父项梁为初期反秦盟军首领。项羽的童年生活在楚渐亡秦日盛并逐步统治全国的时期。家与国的苦难,带给项羽的是对秦国统治者的深深仇恨。他仿佛生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翻秦朝。在《项羽本纪》中,“苦秦”“亡秦”等词反复出现,而当项羽对宋义坐兵不救赵时,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蔽之承! 

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指明当时秦军实力强大,反秦军队内部急需相互团结统一阵营。项羽把矛头直接指向反秦盟军最高首领宋义,对他不顾反秦大局,畏葸不前严加呵斥。可见,在反秦这一目标上,年轻的项羽具有成熟大气的时局观,加上军事策略和个人雄武力量,他取宋义而代之,最后取得了巨鹿这场以少胜多关键胜利,并一步一步走上反秦盟军首领位置。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鸿门一宴后,表面上已经取得了整个反秦盟军的领导权。当时人民对和平呼喊着,时代也希望统一,但是骨子里流着楚国贵族的血液的项羽,只是希望回到楚庄王当年问鼎中原,趾高气扬的时代,希望能再次象楚王那样得到 “列国从长”的地位,并希望长期维持这种在分封割据中己为大的状态。他分封诸反秦将领,自立为西楚霸王,并远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关中要地,而以地远偏僻,物质相对匮乏的彭城为都城,只为一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可以说在亡秦斗争中的项羽,目标准确而单一,符合整个时代乃至人民心声,但在推翻秦王朝后,他目光短浅,甚至在政治上妄国恢复到以前春秋战国互为攻伐的状态,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这一点看,项羽后期无法顺应历史潮流,只能在历史潮流中苦苦挣扎,走向灭亡。这种现实的真实残酷性和理想的谬误性必然形成凝重而深度的悲剧张力。 

(二)性格上分化对立的矛盾体 
除了在时代潮流上前期顺应后期无法跟进外,项羽的悲剧更多是他个人的性格缺陷的悲剧。在性格上项羽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分裂矛盾体。他一方面豪迈大气,无坚不摧,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在巨鹿一战中,更是置生死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气概可谓雄伟英武。但是另一方面,项羽表现出了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嫉妒贤能的匹夫习气。从诛杀义帝开始,项羽就很少听清周围的声音,对那些进逆耳之言者,稍不顺心即为斩杀;在分封诸王时,项羽从个人感情出发,特殊对待跟自己亲近的人,树立了不少政治上的敌人。同为反秦功臣的陈馀就说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于恶地”〔9〕;在对待贤能上,项羽不能选贤举能,相反,大量使用亲属也降低了其军队效能,“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10〕,比如对项伯这一可谓 “奸细”式人物过分纵容直接导致了鸿门政治斗争的失利。而刘邦手下的几员军事大将经纬之才如韩信陈平等都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因为得不到项羽重用而投奔刘邦;至于在功爵上,项羽更是有着深刻的贪恋近乎达到变态,“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11〕,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够保持人才的不流失呢?政治上怎能取得成功呢? 
同时,恭敬慈爱仁者之心和坑卒屠城暴者之心也集于他一身。每每攻城拔地后,对于投降士卒,项羽往往残害坑杀:新安城一役后,项羽坑杀秦投降士兵二十余万;攻破咸阳,却是因兵西屠,烧杀掠夺,素为后世文人与史学家诟病。但是,他又能以一个仁者一样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12〕,“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13〕;他不杀刘邦,也不杀父亲和妻儿;在垓下之围中,更是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悲凉,自刎而死,为仇者成“德”。 
另外,他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在攻占外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鸿门宴上,几次不愿听从手下谋士范增的建议用计谋杀死刘邦;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是因为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甚至在宴席上口无遮拦毫无心计的将曹无伤的告密告诉给了刘邦;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努力维持。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城府,不施诡计的人,又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怀疑和狡诈:斩杀宋义谎称乃奉帝命;先放逐义帝,然后阴谋派人刺杀;中陈平离间之计,对大将钟离眜失去信任并把其推向敌对面;甚至是自己最为尊重和亲近的最后唯一的谋士“亚父”范增也因为项羽自己的多疑而夺其权。 
可以说项羽性格是多异性和矛盾性的,“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双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从心学性理,犁然有当”〔14〕。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上优势突出又带有很强的缺陷,实则是他自身人格的分裂和对立,表现为主观心理的不成熟,并且象活火山一样随时可能失调或失控而爆发出来,这样也就决定了他悲剧的无可避免。 

(三)军事能力上巨人化和政治图谋上侏儒化的畸形儿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是二十四岁的项羽。生活在以暴乱和勇决为名的吴中之地,项羽就以魁梧英武的外形给当地人以震撼力。在首次起兵中项羽紧跟项梁其后,一声令下,拔剑斩守头,“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在整个攻秦战争中,项羽总是冲锋在前,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实际上在整个攻秦大军中,项羽领导的军队应付了来自秦朝的大部分兵力,包括巨鹿之战中的章邯部和关中的子婴部。至于在楚汉争雄中,项羽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过刘邦,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力量予一切阻挡者以摧枯拉朽的打击,他崇尚武力,在广武与汉军对决时,对刘邦说到: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些话除能看出项羽对武力的极端崇拜,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迷恋和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自信,希望用个人武力支配杠杆天下外,更多的则是项羽个人性格的缺陷和对政治的无知。从前文的分析看,项羽并非完全没有政治的图谋:他矫杀宋义,放逐义帝,不断对刘邦的势力加以限制将其控制在关中地方,并分封诸侯王让他们相互势力牵制。然而项羽的政治眼光在亡秦之后变得异常浅短和无力,他主张回到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成就象楚庄王一样的霸业,于是他错过了多次消除竞争对手刘邦的机会,他反复贻误战机和统一全国的良机,在被刘邦等人苦苦逼出的楚汉之争中迷失步伐,象一个浑身有力却找不到地方使的巨人一样自我戕害,或者天真幼稚地对着满脑子主意和诡计的对手来一句——我们单挑吧。 

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而兼有之,故欲灭秦复立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尔。故既分王郡都彭城,既和汉即东归,羽皆以为按甲休兵为天下盟主时,不知汉心不尽得天下不止也。身死东城,不过欲以善战自于世,略无功业不就之悲,而汉之心羽终其身不知,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 〔15〕 

宋代的黄震可谓一语中的,看出了项羽根本就没有建立王朝的雄心壮志,必然会在楚汉的交战中失利。“楚灭无英图,汉兴得成功”〔16〕。项羽这种在军事实力上过分强大导致的是武力视野膨胀,而政治图谋的短见化导致的是政治主张上的侏儒化,同时,武力视野的膨胀也不断对政治视野加以限制使得后者更为狭窄乃至荫蔽。二者相互交错,加深着项羽的悲剧,让人同情好笑或者厌恶。 

(四)“道德”范畴束缚与超越中的挣扎者 
“道德”,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17〕。 
在《中国文明史》中,启良先生认为楚汉之争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争斗,即为项羽所代表的南方楚文化——尚力不尚德和刘邦代表的中原儒文化——尚德不尚力的对决,在德与力的交锋中,有德无力的刘邦战胜了有力无德的项羽〔18〕。但是,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变幻中,道德已经不再是追求正义厌倦巧言令色的标准,也不再是谁正确谁错误的分化,道德已经扭曲,成了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博取个人名利的幌子,成了阴险狡诈,虚与委蛇的代名词。在这一点上,两千两百多年前的那一场争斗,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场在仁义,民心向背,礼贤下士背后残忍的虚假道德之争:看谁能不受表面道德的限制,能更残忍,更超越和出离道德之外,甚至能拿起道德这把利剑刺伤直至斩落对手于马下。 
——很显然,项羽是个失败者。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刘邦,并没有受过很好的系统教育,在泗水亭长一职上养成的是贪财好色,嗜酒,不事家产的低俗作风,他处处表现为小市民甚至痞子的嘴脸:不持一钱,却名义上以“贺万钱”进谒吕公;在逃亡中多次推女儿儿子下车以减轻车子重量为了自己脱逃更快;在项羽扬言要“烹尔太翁”时,置老父性命于不顾,还要“分一杯羹”,他多次侮辱手下的儒生即使登基后还做过往儒生帽子撒尿的事。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他经常是出尔反尔,败则逃,逃则求和,稍有喘息则又开始暗中谋划军事行动;在广武对决时,明明被项羽射中心口,却假装射中脚跟;为了更好逃跑他带出全城人甚至让女人穿了士兵的衣服给他做掩护……刘邦的言行举止,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流氓痞子,在他身上流露的是根深蒂固的粗俗流氓血液。但是,也正是这种痞子气质和圆滑城府深刻的性格,让他在当时整个拘泥于道德限制和表面意义上的“美名良行”的时代大气候下的政治争斗中,能够放开手脚,不受限制,表现出机敏灵活,能屈能伸的举大业者潜质:他进入关中即听取了张良的建议,与民约法三章,本来好色贪财的他竟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秦重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19〕,在鸿门宴时先对项伯大套近乎,表明诚意,争取机会,然后在宴会上小心谨慎,恭敬礼让,但是即使在窝囊苟且的兵败逃生时候,刘邦也没有放弃过夺取江山的念头。在每一次关键的时刻,刘邦都能克制住自己的原始欲念,不断规检自己,积极听取手下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完成自己王天下的霸业。 
我们再来看看生于楚世家的项羽,他深受楚地楚风影响,楚文化的熏陶使他在道德理解上表现出对美好名声,讲信用和保持个体的完美和独立性的追求。项羽定都彭城,只是因为“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他不愿在鸿门宴上借机杀死刘邦因为讲求信义,他吝惜官位,对名誉有着变态的追求。然而环境的巨大反差,在绞尽脑汁的争权夺利中,项羽一直在对道德的抛弃和拥护中矛盾不堪: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为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从这段话中,可以一窥当时项羽复杂矛盾的心情。打算自己成为称王而要先王诸将相,要居功,先要夸奖诸将相,对义帝怀恨在心却又分地王之。在只需要捅穿一层纸的羞涩道义面前,年轻气盛的项羽偏要顾及信用,名誉,顾及周围人的看法和口舌。尽管自己实力强大并且功劳最大, 却因怀王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一条款而内心不安,处处束手束脚,在鸿门宴上被樊哙言明而失掉消去刘邦的机会;在与刘邦的争斗上,他更是处处招到刘邦舞起的道德大棒的折磨,广武对决中刘邦所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其中诚然不无罗列编织之嫌,但是刘邦紧紧抓住的是项羽暴虐屠城,阴弑义帝,分封不公等不仁不义,有失良信的道德小辫子。 
可以说,项羽一方面希望在诸侯军和周围人中间建立起德者的榜样和模范,一方面又不得不随时破坏这种榜样和模范,甚至不断接受来自刘邦等诸侯王的道德讨伐和嘲笑,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又让他深深厌恶这种嘲弄和针砭,他自身的素质和性格上的缺陷让他无法成为象舜、禹、周文王那样的有德名君,甚至不能象他的对手刘邦那样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痞子。他只能在被别人和自身编织的道德圈套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最终,超越道德名义的无道德者刘邦战胜了苦苦拘泥于道德的项羽。早在他们之前的庄子早就一眼看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20〕的道德不公平现象,而历史和时代的走向并不会因为过小的细节做更多的眷顾和停留,它们更多的是偏向那些出离道德之外,置道德不顾的人们。至于在道德底线和仁义礼信中苦苦挣扎的项羽,最后在乌江畔为了保全过度急剧的自尊,信誉,“吾为若德”,死于自手。我们只能说他的死是可悲的,至于他究竟是有真道德的殉道主义者还是个崇力无德者,无需过多考虑。 

台湾学者柯庆明这样指出悲剧英雄的性情,“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绝对强烈的自我塑造,自我完成的渴求与意志”〔21〕。无论是从时代角度,项羽自身的性格矛盾或者在道德中的挣扎,项羽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可谓是“兴之暴”,美好而风光的,他终身所追求的美好名气和信誉在他的冥顽不灵,近乎固执和狂妄自我为尊的性格中也并为丧失,他执著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即使这种人生和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但他甘愿且付出努力。只是当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无法进行下去,甚至为此要遭受名誉或者心理上折磨和损失时,他才会匆匆选择死亡而不是苟活人世。 
三、乌江自刎的千年回响 

千百年来,项羽的故事仍在流传回响,并不断被演绎开去。在这个昔日威武英雄最后哀歌低泣,辞别美人,这个让人心目中跌宕起伏的经典画面在那一刻被定格,项羽的悲剧也达到最高点。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我们今天赋予这些词语更广阔的含义,是因为司马迁刻画的淋漓尽致和多情多思,精彩而悲壮。 
我们看到项羽离别了佳人,麾下从者百余人,溃围南出,误陷大泽,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我们从项羽的语气和话语内容中看到的是他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自信近乎迷恋,充满了霸者骄傲的神采和雄姿,也是对于败北穷途的蔑视与不以为然,可谓快人,快语,快心,只求快战以解心中郁闷。在这里,项羽还并未抱定去死的决心,他仍希望能突围出去,但是舣船而待的乌江亭长的一番话,竟令他不知所从,只求一死无愧于心。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无数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无从考证这场惊心动魄的对白是为真实还是太史公尚奇心理下的虚托之作,但是,可以看出的是无论是诚心的亭长还是心中复杂不安的楚霸王,二者神情自然,语言符合自身身份。 
但是这些仍旧留给了后世人无尽的猜测遐想和费劲心机的推测求证。《史记菁华录》中就这样评析项羽的“我何为渡”:“项王之意必不欲以七尺躯坠他手坑堑。观其溃脱?岂不欲脱?迨闻亭长之言又不肯上其一叶之舟,既又赐以爱马慰遗之,粗糙爽直,良可爱也”〔22〕。评析中除点明了项羽性格上直爽憨厚可爱外,最重要的是指明了项羽自杀原因是毫无生机,并非真正的有渡不渡,“必不欲以七尺躯坠他手坑堑”,前有田父诈为指路,导致陷入大泽,如今亭长又岂非刘邦预先安排的伏军?脱离十面埋伏,一路惶恐急走,误入大泽,又陷入自身心理之圈套,不予讲明是因内心对美好名声,对贵族之气的自尊维护罢了。而现代《史记》研究学者则认为此情节可能出自司马迁艺术虚构。尊奉“尚耻”精神的司马迁给败途中的英雄增添了这样一则对白,恳切而真诚地写出末路英雄的心声,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于耻辱的对抗,于死的义无返顾。这种理由也可说是不无道理的。 
不管司马迁当时是虚构还是真实描写以及处于何种情况下而写了抗渡情节,太史公始料未及的是后世对于项羽的“渡与不渡”“王与不王”更多谈论和话语以及这些议论背后的种种态度,引出的是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心理纷争。 













希望对你有用

项羽之死是否是因为性格悲剧?

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啥意思?

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意思是说,尽管现在前方困难重重,但是早晚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中的彼岸!也寓意着遇到艰难的环境时,我们也要坚持前行,只要有理想和抱负,相信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5.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趣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轶事典故有: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折叠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四、折叠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陶渊明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五、折叠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六、折叠颜公付酒钱: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七、折叠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趣事

6.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是什么

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1] [编辑本段]【归隐原因】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此作出探讨。
一、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瞑目。
二、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山丘”,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三、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 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 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7. 双鱼座的女生有怎样的性格,什么星座最般配?

女孩性格:(解析)
双鱼座的人——不会随便爱上一个人 。 
双鱼座的人——很专一但又滥情,一旦真的喜欢上一个人就会很致命,就会一直把你牢记心里。 
双鱼座的人——很容易被感动。 
双鱼座的人——很敏感,看似什么都不计较,不细心,其实是在包容你,所以会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双鱼座的人——很正义,讨厌虚伪,讨厌谎言,讨厌欺骗。 
双鱼座的人——吃软不吃硬,要知道双鱼座脾气很硬,不会允许别人的不信任和挑战。
双鱼座的人——很重感情,只要真心认定的朋友,都会真心对待。 
双鱼座的人——很浪漫,最讨厌软弱拖拉的人,更讨厌自以为是的人。 
双鱼座的人——不习惯主动跟别人套近乎。 
双鱼座的人——决定要做的事,就会坚持到底,只要想做就会把它做到最好。 
双鱼座的人——有点懒,那是因为认为那些事,都不需要费工夫浪费时间 
双鱼座的人——可以看着喜欢的人转身离开,望着他的背影泪流满面,却不敢开口挽留。 
双鱼座的人——很开朗,不开心的时候会故意隐藏自己,只是想让自己显的更独立更坚强。 
双鱼座的人——表面坚强,嘴巴硬,其实内心很容易受到伤害。 
双鱼座的人——害怕孤独,想依赖人,却从来不曾真的去依赖,因为已习惯独立孤独。 
双鱼座的人——总是很任性和小孩子气的固执,即使是错,下次还是固执。 
双鱼座的人——总凭感觉认定着所有的人和事。 
双鱼座的人——很胆小又害失败,但表现出来都是强悍的一面。 
双鱼座的人——看似坚强,内心却会很容易受伤。 
双鱼座的人——即使遍体鳞伤,还是固执的假装一副无所谓,一个人躲到无人的角落里哭泣和自我安慰。 
双鱼座的人——前一秒哭泣,下一秒或者下一秒的下一秒仍然会微笑。
双鱼座的人——生气的事很快就会忘记,不记仇。
双鱼座的人——别人对自己的好会铭记于心,有恩必报。 
双鱼座的人——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常常用沉默取代表达。 
双鱼座的人——显得冷漠,不易接近,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接近别人。 
双鱼座的人——最不能接受朋友的不信任和出卖、背叛。 
双鱼座的人——现在的生活很迷茫,找不到出口,但对未来坚定而充满希望。 我们都是可爱的鱼儿…

性情温柔,易于相处,身上有一种令人难以抵御的奇异的魅力。你是一个浪漫且富于幻想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望,但缺乏应变的能力,因此,你十分需要有人保护。你喜欢别人把一切都替你安排就序。这一星座的女性多半象天真可爱的孩子,希望自己是丈夫的掌上明珠。 


  在激动人心的大事面前,或令人沮丧的情况下,你的情绪变化并不很激烈,相反,会趋于平稳和冷静。你的性格比较脆弱,有些反复无常。别人很容易用感情融化你,使你听凭别人的支配。你需要学会说"不"字,这是你最好的自卫方法,然而,这对你又是何其难也! 


  你的一生是充满想象和富有强烈精神追求色彩的一生。内心中经常映现出五彩缤纷的幻想。你钟情的人也许与你想象中的偶像截然不同,但你还是会热情、真诚地投入他的怀抱。你忠于爱情、并愿意为爱情而献身。你的爱情生活充满神秘色彩,或者全然听天由命,或者追求柏拉图式的意境。 双鱼座具有不亚于天蝎的占有欲,但不会像天蝎那样直面说明。如果双鱼女性喜欢上一个人,一般会事先了解其性格及行事作风,而后决定是否投入感情。


  双鱼座女一般有点不大合群,你很难在大批人的议论声中发现双鱼的身影,不过在深入了解她们后,你会发现双鱼座女生见地很深。双鱼座的女生外表看起来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但认识后会发现她们都有着随和的性格。因此你很容易和她们搭上话或交上朋友,不过双鱼座心里的朋友秤非常严格,如果你不符合她的标准是很难听到她的肺腑之言的哦。双鱼座女性的兴趣面比较集中。物质或钱对其吸引力不大,甚至缺乏必要的概念。双鱼座女生绝对不是败家子!也就是这样,在管理钱财方面,双鱼也需要别人的意见。


  很多双鱼座的女生都喜欢做白日梦,私宅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个小王国,她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享受,尽管不化妆,不打扮,她们仍是这个王国里的女神或公主,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动漫或是电影中的人物,在幻想中演出自己的舞台剧,同时享受安逸的生活。这也许在形象上和大多数人印象中浪漫温婉的双鱼有些不同,可是作为干物女的双鱼在内里还是很双鱼的哦~


  双鱼座女生在重大决定时通常很犹豫,但是属于做了决定后不会后悔的类型。


  巨蟹座的男性在性格上与你有许多共同之处,你们彼此心照不宣、自然、和谐。 


  天蝎座的男性对你会产生好感,并会用富有激情的爱打动你的心,而你也喜欢他的男性气质和力量。 
基本性格:双鱼座女性容易钻牛角尖,个性强,有些时候又十分柔弱,尤其是在感情方面。敏锐的感性是神经质性格的根源所在,只因他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就会陷入伤心或丧失自己。想得比较多,处理事情往往想得很复杂,应当培养敞开心扉生活的习惯。喜欢沉溺在幻想世界当中,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但也有非常现实的一面,具有双重人格倾向。双鱼座女性需要不被任何人打扰的享受孤独的时间和场所,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有成为贤妻良母的潜质,但如果拥有自己的职业,将成为不依赖于男性的自由的个性女人。轻浮的行动:与人谈话谈至兴起时会不小心地泄漏朋友的秘密,过后又总是后悔不迭。

  考虑周到:在酒席上总是为他人的酒杯和菜碟花费心思,获得同桌男性的极大好感。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也会较真,发脾气,接着还可能大哭,以发泄不满。即便如此,也不会讨人嫌。

  细致的关怀:如果朋友出现问题,会自始至终无微不至地予以关怀,愿意在任何方面帮助处于困境的人。

  易沮丧:即便是一句玩笑,如果不利于你,就会陷入沮丧。这种性格一定要改。

  爱清洁:房间或厨房整理得不够清洁,或者整理好的东西上落有头发,都会使你无法忍受,必须立即动手收拾干净才心理踏实.

  健忘症:如果与朋友的约会或业务约定较多,就会犯健忘症,而且是安排越多越健忘。调整好自己的时间表对你而言非常重要。

  压力:双鱼座因为性格因素会时常感到压力。不要总是说“我无能为力”,而要培养一笑而过,淡然处之的勇气。

  谎言:具有把谎话说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的本事。但是由于心软,很快就会把实情供出来。但是在编造重大谎言之前,却是预先做准备的彻头彻尾的慎重派。你要知道,很多人正是因此而葬送自己的前程,后悔莫及。

  习惯:双鱼座属于神经异常敏锐的[url=:;]星座[/url]。有啃手指的习惯,风、头发丝这样的无关紧要的事物都会使你费心思。

  幸福感:不喜欢太多的变化,认为有规律地生活,平凡度日就是幸福。此外,为了某个人牺牲时间和做出努力时,也会感到幸福。如果这个人是倾心相爱的恋人,幸福感就更是无以复加了。

  特长和才能:只要和“他”吵架,顿时就会泪如雨下。如果认为这是女孩柔弱的表现,就大错特错了。这就是双鱼座的特长。与其说这泪水是特长,不如说是可怕的武器,任何一位男性都只能缴械投降。就算你事后解释习惯难改,也能成功地收服他。

  体质:典型的胖墩墩的体态。脸是圆嘟嘟的娃娃脸,个子不高,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但是仔细观察之下就会发现,实际上体态凹凸有致,出人意料地优美。脚踝纤细,皮肤白皙滑腻,是当之无愧的美人。但双鱼座女性会遇到些麻烦,因此从体制上看很容易发胖。如果不小心,就会成为喝水都会胖的那种人。由于身体体质不够强壮,尽量避免熬夜为宜。双鱼座女性可能从儿时起便因过敏体质而苦恼。容易产生的过敏包括因药物、食物引起的过敏和日晒引起的皮肤过敏,所以夏天上山或去海边时要尽量避免露出皮肤。夏天到处飘飞的花粉也是双鱼座的大敌。

  注意点:在异性关系上应避免拖泥带水、纠缠不清。因为心软容易陷入诱惑,同时难以阻挡感官快乐的诱惑。爱好奢侈虚荣心的心理可能会引来严重失误,因此要格外注意。有遭遇盗窃、火灾、车祸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所以结婚后一定要投损害赔偿保险。

  职业和金钱:

  金钱观念淡薄,付出多而获得少,所以对经济交易尤其要慎重。双鱼座女性在团体生活或受某种规范制约的工作中很难发挥才能。所以最好自己做老板,或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尽量选择可以超脱现实,能够沉浸在浪漫世界的职业,避免整日与金钱打交道的职业。从事富有创意的职业和培养理想的职业是最佳选择。适合的具体职业有设计师、保健类职业、[url=:;]美容[/url]师、艺术指导家、教育家、服务业、西洋货商店等中小企业经营者。如果从事艺术性职业或与水有关的职业,或者同时从事这两种职业,将有意外的收获。

  走财运的年龄是25、34、 43、54岁,结婚后最好继续经营副业或参加社会活动。

  恋爱和婚姻:双鱼座女性既有清纯一面,又有可爱大胆的好色一面,集清纯火辣于一身。作为双鱼座女性,你不会轻易地陷入飘浮不定的[url=:;]爱情[/url],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显得举棋不定。心软好动感情,会与多个男性谈恋爱,所以感情结束时万不能拖泥带水。结婚后应当继续发展爱好或参加社会活动,如果只呆在家里,会引起健康的失衡。你属于早熟类型,从青春期开始就已经单恋,写情书,但实际经验来得较晚。性生活比较积极主动,不厌其烦,懂得性爱的魅力和快乐所在。

  理想的结婚对象是巨蟹座、蝎子座男性,年龄相差越大越好,如果同龄或男方年幼将出现问题。你只有和英俊、知性、大器晚成的男性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要尽量选择体魄高大的男性。25、35岁时会遇到最理想的男性。虽然等待梦中的白马王子可能会使你贻误婚期,但“好饭不怕晚”,一定要耐心等待。


双鱼座女生性格分析
 
双鱼的女孩不是傻,而是因为心里明白太锋芒毕露只会招来嫉妒,于是就用装傻,傻得没心没肺,来当作心灵的保护罩。因为坚信“真相都是残酷的,与其太过明白一切,不如傻傻的来得幸福。”所以双鱼的女孩会巧妙的掩饰自己的智慧。但她们傻笑的同时,却将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连你心里想什么她都知道,她不说只是代表没必要揭你老底,她也不想惹麻烦。这是一种大智若愚。  
她对你说出一大堆天真的幻想,只是为了让你对她没戒心;她迷迷糊糊,不代表真的不黯世事,而是寻求保护. 
双鱼座并不真的相信占卜,只是在寻求不到解答时,要找各种途径去研究策略,她们需要占卜,但并不代表绝对依赖占卜。那只是给自己提示的途径罢了。  
别以为双鱼女柔弱,其实她很有自己的原则,并且是那种平时可以玩世不恭可以没心没肺可以傻气幼稚,但关键时刻却会是最冷静的人物。当有人为她撑腰时,她会是最较弱最需要保护的那个,但没有人撑腰时,她就是做出决断下达指令的人。  
她很会察言观色,虽然有时她并不会利用这一点去处事,但一切都要看形势需要。  
可以说她的傻气是装出来的,可爱却不一定是装出来的;柔弱是装出来的,易被感动却不是装出来的;耐心是她很努力去维持的,但并不代表她就容许别人放肆。  
她可以最不记仇,但把她逼到忍无可忍不能再忍的时候,你就等着死吧。最好的情况是她警告一次就不会有什么举动,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暗暗的发动你周遭一切可以发动的人对你进行最猛烈的攻击,让你瞬间失去一切,还会主动来向她道歉~~并且事后都不会知道你究竟怎么死的。  
所以没事别去惹双鱼座,不然老天爷都不会放过你,何况她。  
双鱼座的双重性格非常极端,可以最火热,也可以最冰冷,但平常会呈现出很中间很和蔼的性格,可以迷惑你,虽然她们基本上不太会留意到自己的影响力。  
很多解析都说双鱼多么浪漫多么不切实际。我要说的是,浪漫是真,不切实际却不一定。 
这是最近看到的关于鱼鱼的评价,猛觉得以往的评价统统是垃圾……
双鱼座:白羊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一个火,一个水,水火自古不相容,加上白羊是12星座的开始,双鱼则是12星座的结束,一头一尾很难接合,白羊座会被双鱼座那种消极而自我牺牲的人生观搞到不知如何是好,你们那一种乐观的思想满心以为能给他们正面的鼓励,但结果吃力不讨好,没被气昏就偷笑了!但是有时白羊又会被双鱼那种温柔而浪漫的情怀吸引住,非常矛盾。所以两个人要长久相处下去,必须要有改进才可。  
双鱼座:金牛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你们的感情是由时间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越相处越能发现对方的好处,起码大家都非常舒服,甜蜜尽在不言中。

  金牛座是不太懂得表现浪漫的星座,但他有这颗心,在很多生活细节中,能给双鱼座关心的感觉,双鱼座那一种愿意牺牲自己的情怀也深深打动金牛,发展到死心塌地的阶断,双鱼座又能感受到金牛座那种特强的占有欲,感觉自己完全被爱包围,不但不反感,还非常enjoy。

  在性生活方面,金牛座会很在意双鱼座的感受,会尽力希望使他得到满足,所以只要双鱼座表现出他的强项——装,就算未必是事实,精神上也能达到水乳交融境界。  
双鱼座:双子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不是太默契,因为大家是不同一类,而且都有多面性格和起伏的情绪,除了开头可能因为性的吸引力被对方迷倒之外,长远相处,很难融入对方陌生的世界之中,越来越想脱离对方。所以你们开始恋爱之后,一定要为对方而改变一下自己,起码大家都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变来变去。有这个决心才有未来。还有一点要小心,双子座为了自己利益,总是讲大话,双鱼座又会为取悦对方而讲大话,骗来骗去,真的可以吗?

  在性生活方面,大家配合度挺高的,所以往往由这方面开始一段关系,一些奇怪的方式你们都会有兴趣尝试,绝对可以一起“三级”一起实地研究,某个程度上双鱼座还有点被虐待的倾向。  
双鱼座:巨蟹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非常默契的一对。两个都是感情十足的水象星座,一切都以爱字行先,你们之间的关系真似一套爱情文艺片,充满赚你俩热泪的情节。由开始彼此对爱情的同一憧憬,到你们知道找到了在心里一直渴求的人,你们会很努力给对方安全感,会很小心去维持两个人的关系。但要小心你们的优点也是你们的感情上的死穴,因为你们的敏感度高,越紧张对方,受对方情绪影响越大,小小的事情,都会令你们不快乐,眼里不容一粒沙哩!在组织家庭这方面,巨蟹座最好多负责组织的工作,尤其在财政方面,双鱼座这种吊儿郎当,有时会令到家庭陷入危机。

  在性生活方面,必先以感情为基础,配合浪漫的想法,肉体接触只是表现各自热爱对方的一种手法而已,单是肉欲的交往,无助你们的感情,同样,太纵情也影响生活中其它部分。  
双鱼座:狮子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虽然狮子座能吃住双鱼座,但是能算是一对好情侣吗?这个组合挺复杂的,因为初初相识时,大家都可能被对方吸引,双鱼座觉得终于找到一个可以保护他们的人,狮子座又会以为有人以他为重心,好有满足感,但问题出在蜜月期之后。因为狮子座完全吃住了双鱼座,令到温情的双鱼越来越觉得有压力而尝试逃避这份感情,但是不可放开,唯有见步行步。狮子座由最初的高高在上而变成看不起双鱼座,觉得男的双鱼座没用,女的双鱼座整日扮可怜。如果结成夫妇,最后发展会变成面和心不和,外人看来没事,但彼此的感情就同时间成反比。

  性是唯一可以将大家拉近的一件事,但如果长期以这些为工具是不能的。希望你们可以打破宿命啦!  
双鱼座:处女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在星座学来说处女与双鱼是180度对宫,很多东西是是相反的,但放心,相反某种意义表示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只不过是观念和表达方法不同,只要纠正并找到一个中庸之道,绝对是非常默契的一对。

  最起码双鱼座可以很清楚了解处女座的想法及对人态度,就算他很挑剔很麻烦,双鱼座也可以接受得了。而处女座也因为双鱼座天生的温柔,收敛了很多无谓的唠叨。当开始的时候,双鱼座用牺牲的想法去接受处女座的爱,处女座用服务的方式去对双鱼座,两人能够互相尊重关心对方。通常感情出事的可能就是双鱼座给处女座捉到他去“偷食”的证据,成为决裂的导火线。让人担心的是,两人的感情一旦变质,往往也会因为不想伤害对方而拖拖拉拉。

  家庭生活若由处女座掌管会有不错的稳定性,但性生活方面,双鱼座要调整一下自己的需求量,否则吓怕处女座,结果不可以享受到真正鱼水之欢哩!  
双鱼座:天秤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极其复杂的一个组合,因为两个人对爱情没有真正的理解,但又以为自己懂得爱。 

   双鱼座楚楚可怜的态度,最初会令天秤座的“假好人”心理发作,觉得应该要去呵护这个爱情路上总受伤的小鱼,而双鱼座也无所谓,觉得有人肯爱自己是件好事。矛盾在于大家都不够主动,相处久了天秤座会给双鱼座起伏不定的情绪气得要死,但又不敢发作,怕伤害到他的心,双鱼座也会因为天秤座整日拿不定主意而耿耿于怀,但他又想牺牲自己迁就天秤,为他带来开心,以为这就是爱。谁知这种态度搞到大家爱意渐消,还仍然要维持下去,一辈子就这样咯。

  在性生活方面反而不错,因为大家都肯配合对方而改变自己某些要求,看见对方满足,就算自己未达高潮,也有心灵上的安慰。  
双鱼座:天蝎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最佳拍档,非常情侣!!

  天蝎与双鱼可算是所有星座配搭中最好的一对,因为大家都是水象星座,一样感情为重,但一强一弱,一刚一柔,相辅相承,完全发挥出浪漫最高境界。你们戏剧化的情绪起伏,也令你们的感情生活充满戏剧性,你们的恋爱可谓烟火一样,灿烂迷人。天蝎座在情爱之中的霸者地位,配合起双鱼座那一种温柔贤惠,不敢抗拒,甘心认命,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家庭组织方面,天蝎座绝对是一家之主,家庭事无大小,全部由他控制,对不切实际的双鱼座,有人管理好他的生活节奏与财务,真是求之不得。

  在床上活动方面,大家都能炽热地去表达自己的性欲,享尽鱼水之欢,VeryGood!  
双鱼座:射手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容易一拍即合的一对,但要长久相处,看来得花点心思。

  因为射手座对爱情通常是一触即发,绝不留手,试过不合拍了便更换,而双鱼座总之有人爱就成了,根本不会想想长远的问题,总是糊里糊涂地就陷进去了。关系一开始,射手座的人随时可以转身抽离这份感情,但对双鱼座纠缠、牺牲式的自毁手段,完全没有方法,只有拖得就拖,开始另一段感情之时,也不能与双鱼座完全脱钩,从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迷糊而贸然组织家庭,先要考虑有没有将来,连累下一代就不好了,而且大家缺乏理财观念,只顾眼前不顾后,所以啊,把家管好,对你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性对你们两个都是重要的一件事,可以用性生活去拉拢你们之间的关系,但长远来说,始终是靠沟通才有将来的。  
双鱼座:摩羯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再冻的冰都有机会被融化的,摩羯座的性格就象冰一样Cool,平时谨慎,内心永远有最坏的打算,但碰上柔情似水的双鱼,令一向严肃永远要求过高的摩羯座软化,不忍伤害双鱼。

  男性的摩羯座配女性双鱼座最适合,成熟稳重的摩羯加上双鱼的温情,爱和被爱刚巧平行!主要的问题是有时摩羯座不懂表达浪漫,会令容易受伤的小鱼儿黯然。

  女性的摩羯座同男性的双鱼座会多了一重沟通的问题。男鱼一心讨好女摩羯,可惜她却不懂风情,让他好失望哦!但在财务方面,女摩羯会帮到男鱼不少忙哦。

  性生活方面可以配合,小心心理问题多过生理问题,有时摩羯座放不开现实的压力,因此影响到一心想Enjoy的双鱼,他会误会你不喜欢他。  
双鱼座:水瓶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一个愿打,一个愿捱”的一对。可怜的双鱼给水瓶座“吃到尽”,因为风象及水象根本不协调,阴阳又不同。你们可以在一齐,就是水瓶座完全将双鱼掌握在手中。以感情为第一归依的双鱼座,一旦爱上理性的水瓶座之后,完全盲目陶醉于其中,而且往往将性和爱等于在一起。水瓶座充份了解双鱼座的性格,他们永远我行我素,不管双鱼的爱有多深,仍然冷酷做自己喜欢的事,需要时又尽量接受双鱼座的体贴照顾,习惯之后甚至觉得是应该的。最奇怪的是,你们无论如何也甩不掉对方,在一起又永远有道墙隔住大家。

  性方面,完全看水瓶座了,双鱼只有配合的份。如果水瓶座偶尔关心一下双鱼,他们就会很享受。  
双鱼座:双鱼座  
  配对指数
  友情:★★★★
  爱情:★★★★
  婚姻:★★★
  亲情:★★★★★

  谈情必读:

  四条鱼一起游,你说会发生些什么事?由于大家都很浪漫,又互相清楚对方的性格,所以相合度很好,只不过问题在于感性太多,往往会失去理性的一面,完全不知道世界发生什么事而沉溺在自己的天地里。如果一辈子无风无浪,顺风顺水你们自然是最幸福的一对,但有朝一日受到外来环境的打击,恐怕你们不懂得面对现实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你们都太情绪化,一发作起来伤害很深。

  性生活方面,两人配合度很高,充满浪漫情调。注意不要太过沉溺性生活。

双鱼座的女生有怎样的性格,什么星座最般配?

8.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读后感

读后感: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道 云长义释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公”。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义的“义圣”的形象,他是一位忠义之士。他忠于汉室、终于汉王刘备,即使在和刘备失散后投奔了曹操,也是降汉不降曹,并且时时大听着刘备的下落。 

关羽最讲义气,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助刘备。在徐州大战以后,在刘备不知存亡、张飞未知生死地情况下,他细心地照料着刘备的妻小,并且大小诸事均先报告嫂嫂再加以定夺,其精神确实让人感动。他虽然认为曹操是汉贼,是他必须除掉的一个敌手,但是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他便再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再《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便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关羽不仅很讲义气,还武艺高强,勇敢英猛。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等等,无不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关羽义释华容道”中,关羽处在“忠”和“义”的尖锐冲突中,接受着理智和情感的相互冲突,从“忠”于刘备集团来看,曹操是死敌,决不能放过,但是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生平知己,对自己可谓是恩深意重,他实在是难以下手抓他。但是较量的结果是“义”战胜了“忠”,关羽放了曹操。关羽果真是“义绝”。 

我们以后也要更看重“义”,也许不是打仗,但可以“兄弟有难,拔刀相助”,多替自己的朋友着想,在朋友有快乐时与他一起分享,让快乐变成两份,这或许不是那时“义”的含义,但是现在“友谊”将逐步代替“义”,让“义”更一步加深,让朋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不只浮在表面,要更一步加深,这一种朋友间的爱已超过了“义”。 

但有时“义”也是不好的,比如去某公司上班,如果因为靠朋友的关系开后门,那对于那些没有应聘失败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吗? 

所以我们在讲“义”的同时,还要注意“义”的方式,如果是朋友间的友谊那固然好,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间的关系开后门,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黑白分明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