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2024-05-13

1.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1. 高一课文文言文知识整理   这么多才给5分,抠! 看你可怜,把促织给你 通假字 (1)手裁举 通“才” (2)昂其直 通“值” (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4)而高其直 通“值” (5)虫跃去尺有咫 通“又” (6)翼日进宰 通“翌” 次于当天、当年 (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 每天 (6)力叮不释 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 (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5)儿涕而去 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7)细疏其能 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 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11)仙及鸡犬 成仙 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词类活用(其它) 薄产累尽 形作动, 赔尽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 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 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1)里胥猾黠 狡猾 (2)死何裨益 益处 (3)填塞门户 充满 门口 (4)唇吻翕辟 嘴唇 (5)急逐趁之 追赶 (6)虫跃掷径出 跳跃 (7)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 (8)自增惭怍 惭愧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 (10)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 一次多义 责 (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 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 (5)受扑责时 责罚 靡 (1)靡计不施 无,没有 (2)虫尽靡 败退 顾 (1)成顾蟋蟀笼 回头看 (2)徘徊四顾 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只是,但是 发 (1)窃发盆 打开 (2)探石发穴 掏 (3)无毫发爽 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售 (1)久不售 考试中第,考取 (2)亦无售者 买 岁 (1)岁征民间 每年 (2)成有子九岁 年龄 (3)不终岁 年 故 (1)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 (2)故天子一跬步 所以 令 (1)令以责之里正 县令 (2)急解令休止 使,让 上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上级 (2)上于盆而养之 放置 益 (1)死何裨益 好处 (2)成益愕 更加 掷 (1)帘内掷一纸出 抛,扔 (2)虫跃掷径出 腾跃 异 (1)宰以卓异闻 与众不同 (2)成述其异 奇特本领 过 (1)裘马过世家 超过 (2)未必不过此已忘 用过 强 (1)乃强起扶杖 勉强 (2)少年固强之 迫使 中 (1)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 当中 然 (1)然睹促织 然而 (2)俨然类画 形容词词尾 (3)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 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会儿 (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 又试之鸡 多少给点分。
  2. 求语文高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劝 学》 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镂 lòu 骐骥 jì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高中古文基本知识越详细越好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4.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 
  1.应达到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应熟练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5.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打字很辛苦,所以,>-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6.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   一、字音、字形橘jú子洲 百舸ɡě争流 怅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ɡ rónɡ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灰烬jìn 瞳孔tónɡ 阻挠náo 果脯 fǔ 游弋yì 摇曳yè 凝nínɡ露 睫jié毛 曙shǔ光 脊jǐ骨 轻蔑miè 闪烁shuò 花瓣bàn 浆jiānɡ果 战栗lì 憎恨zēnɡ hèn 栖qī息 蔚wèi蓝 崛jué起 迷惘wǎnɡ 沉湎miǎn 溺nì爱 惆怅chóu chànɡ 抹煞shā 怪癖pĭ 摭zhí拾 涉shè猎 翱áo翔 枝桠yā 晨曦xī 懊ào悔 溺nì爱 甫fǔ健 引吭hánɡ试啼 磕绊kē bàn 锈钝xiù dùn 汗流浃背jiā 孕育yùn 焦灼zhuó 时辰chén 干瘪 biě 望眼欲穿yù 碾niăn成 敷演fū 痴心妄想wànɡ 入不敷出fū 冰雹báo 灌浆jiānɡ 落寞mò 鬼迷心窍qiào 炫耀xuàn yào 怨天尤人yóu 恪尽职守kè 妄自菲薄fěi bó 啮噬niè shì 吮吸shǔn 战战兢兢jīnɡ 完美无瑕xiá 斟酌zhēn zhuó 斑斓lán 甄别zhēn 妥帖tuǒ tiē 纤巧xiān 偷觑qū 成坨tuó 忐忑不安tǎn tè 瞠目结舌chēnɡ 奢侈shē chǐ 商榷què 思忖cǔn 苟延残喘ɡǒu 墓冢zhǒnɡ 屏窒bǐnɡ zhì 执著zhuó 不啻惊雷chì 妩媚wǔ mèi 犄角jī 偌大ruò 凸现tū 噗噗跳pū 四肢百骸hái 教养jiào 沉溺nì 丰盈fēnɡ yínɡ 慰藉jiè 望洋兴叹xīnɡ 积累lěi 戕害qiānɡ 符箓lù 狭隘ài 跋涉bá 麻痹 bì 给以gěi 恢宏huī 共振zhèn 廿七niàn 黏合niá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辜负ɡū 俊伟jùn 空旷kuànɡ 匀调yún tiáo 愧杀kuì shā 优裕yù 熠熠闪光yì 酥骨sū 静谧mì 奇诡ɡuǐ 贫瘠jí 矫饰jiǎo 墟场xū 麦穗suì 车谣yáo 无量liànɡ 魂牵梦萦yínɡ 酒阑lán灯灺xiè 怯生生qiè 搭讪shàn 悠邈miǎo 褪色tuìshǎi 崎岖qíqū 田塍chénɡ 濡染rú 三匝zā 侘傺chà chì 铩羽shā 寥落liáo 缔造dì 遣戍shù 口占zhàn 谪居zhé 欷歔xī xū 安土重迁zhònɡ 根深蒂固dì 慰藉jiè 发轫rèn 檀香山tán 方兴未艾ài 翘首qiáo 桑梓zǐ 蕞尔zuì 翰苑hàn yuàn 休戚相关qī 濠水háo 迁徙xǐ 袭xí击 撼动人心hàn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huánɡ惑 温馨xīn 坑洼wā 索然无味suǒ 焦躁zào 崔颢hào 苍凉cānɡ 打夯hānɡ 一缕lǚ 瘸腿qué 煮茗mínɡ 涮shuàn羊肉 蛰zhé居 乌桕jiù 雅yā儿梨 曝背pù 赭zhě色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yǔ 铭mínɡ记在心 绿lù林 远阜fù 正zhēng月 恣zì意 谛dì听 丰腴yú 莫mò名其妙 乌篷pénɡ船 闽粤mǐn yuè 湖沼zhǎo 濒临bīn lín 诳语kuánɡ 震撼zhèn 瘴zhànɡ气 雾霭ǎi 罗布淖尔nào 惊骇hài 花剌子模là 黑魆魆xū 蓊郁wěnɡ yù 惬意qiè 直截jié 甬道yǒnɡ 涟漪lián yī 水漉漉lù 深邃suì 一泓清泉hónɡ 嗥叫háo 砰砰声pēnɡ 嘎啦ɡā 湍急tuān 蜿蜒wān yán 蠕动rú 瞄准miáo 饿殍piǎo 艾蒿ài hāo挣扎-挣脱zhēnɡ-zhènɡ 沁人心脾-泌尿qìn-mì 漫出-蔓草-曼妙-谩骂màn 寥落-廖姓-纰缪-谬误liáo-Liào-miù-miù 舸-诃-呵斥-荷花ɡě-hē-hē-hé 涨满-头昏脑涨zhǎnɡ-zhànɡ 震颤-颤栗chàn-zhàn 倔强-倔头倔脑jué-juè峥嵘-狰狞-铮铮铁骨-挣扎-挣揣 zhēnɡ-zhēnɡ-zhēnɡ-zhēnɡ-zhènɡ 抹杀-转弯抹角-抹布mǒ-mò-mā 洲-州zhōu 相似-似的sì-shì 矿藏-宝藏cánɡ-zànɡ 鲜花-鲜有xiān-x iǎn 剥花生米-剥削bāo-bō 间或-中间jiàn-jiān 月晕-晕头转向yùn-yūn 泊船-湖泊bó-pō 用不着-着纱衫zháo-zhuó 搁笔—搁不住gé-gē 夹衣-夹克 jiá-jiā 二、成 语、俗 语1. 风华正茂2. 挥斥方遒3. 不屈不挠4. 金碧辉煌5. 似水流年6. 废寝忘食7. 其乐融融8. 容销金镜9. 历历在目10. 汗流浃背11. 自怨自怜12. 不毛之地13. 望眼欲穿14. 痴心妄想15. 怨天尤人16. 鬼迷心窍17. 恪尽职守18. 妄自菲薄19. 战战兢兢20. 完美无瑕21. 不可或缺22. 忐忑不安23. 瞠目结舌24. 苟延残喘25. 大兵压境26. 举棋不定27. 愁肠百结28. 不啻惊雷29. 势不两立30. 百无聊赖31. 四肢百骸32. 望洋兴叹33. 息息相通34. 举一反三35. 不计其数36. 功败垂成37. 安土重迁38. 方兴未艾39. 含辛茹苦40. 休戚相关41. 身无长物42. 金蝉脱壳43. 老气横秋44.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45. 危言危行46. 一挥而就47. 幡(翻)然悔悟48. 轩然 *** 49. 耿耿于怀50. 每况愈下51. 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52. 狐死首丘53. 一鸣惊人54. 责无旁贷55. 在劫难逃56. 鼎力相助57. 无独有偶58. 无可厚非59. 振聋发聩60. 根深蒂固61. 洛阳纸贵62. 一丘之貉63. 蜚短流长64. 顶礼膜拜65. 数见不鲜66. 低首下心67. 博闻强记68. 为虎作伥69. 一筹莫展70. 插科打诨71. 言简意赅72. 长歌当哭73. 量体裁衣74. 刚愎自用75. 鹬蚌相争76. 焕然一新77. 炙手可热78. 贫嘴薄舌79. 好高骛远80. 退避三舍81. 跋山涉水82. 毋庸置疑83. 暴虎冯河84. 畸轻畸重85. 至高无上86. 开门揖盗87. 厉兵秣马88. 谈笑风生89. 风驰电掣90. 旷日持久91. 尸位素餐92. 空前绝后93. 目无全牛94. 等量齐观95. 间不容发96. 凤毛麟角97. 喜出望外98. 真知灼见99. 甘拜下风100. 鬼鬼祟祟101. 美轮美奂102. 走投无路103. 饮鸩止渴104. 竭泽而渔105. 呕心沥血106. 萎靡不振107. 出其不意108. 不落窠臼109. 迫不及待110. 一如既往111. 不胫而走112. 罄竹难书113. 食不果腹114. 滥竽充数115. 信手拈来116. 集腋成裘117. 紧锣密鼓11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19. 数典忘祖120. 耳濡目染121. 良辰美景122. 安步当车123. 处心积虑124. 车水马龙125. 供不应求126. 鸠形鹄面127. 杞人忧天128. 震耳欲聋129. 矢志不渝130. 大腹便便131. 恍然大悟132. 少不更事133. 呱呱坠地三、语 病 修 改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2.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1 
  司马迁与《史记》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2 
  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  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
  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沾”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2、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
  13、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
  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 “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1、负
  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2、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
  单于使使晓武 派(第一个);使者(第二个)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调转
  4、幸
  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侥幸
  5、观
  大王见臣列观 殿堂
  观太学 游学、游历,考察、学习
  6、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咸怪其无征 证明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3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向西
  而相如廷斥之 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弩,用弩弓
  (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执、拄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惠等哭,舆归营 舆,用舆抬、扛
  宦官惧其毁己,皆目共之 目,递眼色
  (3)名词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使……滋润肥美
  (4)名词意动用法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宽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苦,折磨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 坚明,使……坚明,引申为坚守
  (3)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认为……壮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认为……奇
  3、动词活用
  动词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引申为逼迫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去
  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相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4 
  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看
  今义: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要点及要求、步骤和  方法  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指导原则的下行公文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 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亲戚 古义: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3、于是相如前进击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上前,向前行进
  4、布衣之交 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指秦王的嫔妃 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到处说 今义:一般指比较正式的言论,用来表明某种主张
  7、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8、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 古义:埋怨 今义:痛恨
  9、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取得的成绩,业绩
  10、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11、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2、武等实在
  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1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 古义:财物 今义: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
  14、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形容词,(双方)亲密而接近;动词,(某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5、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 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
  16、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 古义:殿阶 今义:去掉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辆上下来
  1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 古义:不应荐 今义:不可以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5 
  重点虚词
  1、徒
  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只,只不过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2、以
  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
  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相当于“而”,连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时候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把 匈奴以为神
  3、而
  并列(第一个);转折(第二个),但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转折,反而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转折,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假设,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假设,那么 城入赵而璧留秦
  承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之
  助词,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取独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代词,他 何以知之
  代词,我(第二个“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知识点归纳 
  ★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 

3.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  文章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1 
  1.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  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2 
  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  句子  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3 
  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  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4.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http://www.ks5u.com/《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知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劝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遂  ①自杀未遂  (成功)    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平声,早晨) 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诚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善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间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质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及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甚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少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穷早黩武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望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5.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1.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 求语文高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劝 学》 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镂 lòu 骐骥 jì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6. 高中文言文常知识梳理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梳理 一、常见常用字的分辨 1. 多音字的分辨 攒 攒射(cuán) 沓 拖沓(tà) 积攒(zǎn) 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 便 便宜(pián) 数 数见不鲜(shuò) 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 菲薄(fěi) 弄 弄堂(lòng)芳菲(fēi) 弄潮(nòng)给 给予(jǐ) 脉 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ò)孱 孱头(càn) 豁 豁然开朗(huò)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 颤抖(chàn) 参加(cān) 颤栗(zhàn) 参 人参(shēn) 参差(cēn) 抹杀(mǒ) 抹 抹布(mā) 倔 倔强(jué) 拐弯抹角(mò) 倔头倔脑(juè)擂 大吹大擂(léi) 栅 栅极(shān)擂台(lèi) 栅栏(zhà)俩 俩人(liǎ) 期 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 期年期月(jī)没 没齿难忘(mò) 塞 款塞入朝(sài)没有(méi) 塞住(sāi) 不塞不流(sè)屏 屏风(píng)屏息(bǐng) 单 单于(chán) 姓单(shàn) 处 处罚(chǔ) 骑 胡服骑射(qí) 怔 怔住(zhèng)处所(chù) 铁骑( jì) 怔忡(zhēng) 2形近字的分辨 荫庇(bì) 惴惴(zhuì) 瑕疵(cī) 揣摩(chuǎi)端详(duān) 刚愎自用(bì) 相悖(bèì) 心腹(fù) 脖颈(bó) 崎岖(qí) 众口铄金,矍铄(shuò) 倚马可待(yǐ) 闪烁(shuò) 骑兵(qí) 瓦砾(lì) 绮丽(qǐ)一诺千金(nuò) 淆乱乾坤(xiáo) 偌大(ruò) 肴馔(yáo)喏喏连声(nuò)半晌(shǎng) 不容置喙(huì) 响遏行云(xiǎng) 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 ) 缘木求鱼(yuán) 掾吏(yuàn) 绵亘(gèn)城垣(yuán) 气馁(něi)永恒(héng) 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 耸峙(zhì)殚精竭虑(dān) 持久(chí)邯郸(dān) 侍奉(shì)弹药(dàn) 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 汩汩(gǔ)枯槁(gǎo) 汨罗江(mì)缟素(gǎo) 频频(pín)稿酬(gǎo) 濒临(bīn)诅咒(zǔ) 沮丧(jǔ)狙击(jū) 咀嚼(jǔ 楔子(xiē) 朗照(lǎng)锲而不舍(qiè) 琅琅(láng)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栩栩如生(xǔ) 针灸(jiǔ)翌日(yì) 一番(fān) 踱着(duó)藩篱(fān) 忖度(duó)蕃衍(fán)惦念(diàn) 蹩进(bié)掂量(diān) 一瞥(piē)踮脚(diǎn) 撇捺(piě)悼词(dào) 估量(gū)棹桨(zhào) 沽酒(gū)泥淖(nào) 怙恶不悛(hù) 二.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 敞(敞)开 僻(僻静) 缀(点缀)敝(敝帚自珍) 避(躲避) 辍(辍学)蔽(遮蔽) 啜(啜泣) 弊(针砭时弊) 掇(拾掇)铄(众口铄金) 泻(倾泻) 倩(倩影)烁(闪烁) 泄(发泄) 靖(绥靖)砾(瓦砾). 躁(烦躁) 靓(靓丽) 谐(和谐)燥(枯燥、干燥) 婧(婧女) 楷(正楷)噪(噪音)辨(辨别) 采(神采) 髓(脑髓)辩(辩论) 彩(彩色) 隋(隋朝)蹩(蹩进、蹩脚 ) 镂(镂空) 晤(晤见)瞥(瞥见) 褛(褴褛) 梧(梧桐)缕(丝缕) 芜(芜杂) 嫉(嫉恨) 竟(竟然)怃(怃然) 疾(疾病) 竞(竞争)频(频繁) 嬉(嬉戏) 嘉(嘉宾)濒(濒临) 嘻(嘻嘻哈哈) 佳(佳丽)驿(驿站) 砺(砥砺) 遐(遐想) 绎(演绎) 厉(严厉) 暇(闲暇)怿(不怿) 寥(寂寥) 蔼(和蔼) 喋(喋血)廖(姓廖) 霭(暮霭) 谍(间谍) 牒(通牒)污(玷污) 黯(黯然) 囿(苑囿)诬(诬陷) 暗(暗淡) 宥(宽宥)殒(殒命) 弦(弦歌) 怯(怯懦)陨(陨落) 舷(舷窗) 祛(祛除)销(积毁销骨) 侍(侍奉) 宵(宵衣旰食)消(消化) 恃(恃才傲物) 霄(霄壤之别)悚(毛骨悚然)竦(竦身一摇) 三.词语解释 1.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3.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 跫音:脚步声。
   6. 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7. 深邃:深的;幽深。 8. 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10. 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1. 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12. 倩影:美丽的影子。 13.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 婀娜:轻盈柔美貌。 15. 宁谧:安静,安宁。
   16. 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 17.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 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 19. 邂逅:不期而遇。
   20. 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21. 嫉恨:憎恨。
   22. 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 23. 诅咒:咒骂。
   24.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25. 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26. 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27.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28. 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
  聊,依赖。 29. 藏蛰(zhé):躲藏,蛰伏。
   30. 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
   31. 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 32. 奚落:讥诮;讽刺。
   33. 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34. 慰藉:安慰,抚慰。 35.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
   36. 亵渎:轻慢,冒犯。 37. 杀一儆百:儆,警戒。
  杀。
  3. 求语文高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劝 学》 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镂 lòu 骐骥 jì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   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6.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64656236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 *** 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
   

7. 高中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高中语文第二册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
  4.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5. 求语文必修5文言文易考点和文学常识   实际关于文学常识范围不在于哪个课本,通常考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第一”类型的或者是关于诗人作家的常识性东西,我可以给你举些例子: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洵 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篆等,关于这些东西,平时多背诵多记记就好了,推荐你看看天天高中学习网看看,总结的很全面,包括了很多易考常见的文学性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8.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⑤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崤之战》)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句末,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呢”“呀”。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译为“吗”“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吗”。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表示停顿预语气,一般不译或译为“呢”。。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6、用于形容词尾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同上)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⒉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可译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公西华侍坐》)
4、表示对象,可译为“向”。
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承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转折。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递进。译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做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管传序》)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刺谬乎。(《报任安书》)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用于前后两分句间,后句比前句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而且”“再说”。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表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虽然”“即使”“但是”“不过”。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表并列关系:⑴陈述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且使遽告于郑。(《崤之战》)
⑵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状态同时具有,可译为“又…又…”。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⑶连接动词,可译为“一边…一边”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七、【若】
(一)动词,表示比拟、比较。一般译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如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四)介词,表另提一事,可译为“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用作代词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⑤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工具,方法,原因,对象等。常见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来…的”。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3、为+所+动词“为…所”被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三)用作名词,表处所。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为】
(一)动词。
1、表动作、行为。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⑥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表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变成”“成为”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心理。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表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表代替。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介绍涉及的对象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