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讥笑数千年的“刘阿斗”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

2024-05-16

1. 被人讥笑数千年的“刘阿斗”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


说到蜀汉的后主刘禅,他绝对算得上三国中的一线人物了,这并不是说他有多大的作为,而是他的知名度丝毫不输那些大咖。
关于他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扶不起的刘阿斗和乐不思蜀的典故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刘禅作为蜀汉后期的当家人,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吗?
阿斗虽然是个“富二代”,但他的童年时光其实很心酸。
公元207年,刘禅出生于新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时候他的老爸还处于寄人篱下的局面,被人追得到处乱跑,实在没办法才跑到这么个小城里躲着。

但好景不长,第二年曹操又拎着刀来追他,这时候的刘备是肯定不敢和曹老板叫板的,接着逃命吧。
慌乱中,刘备把老婆甘夫人和儿子刘禅都丢在了荒野中,幸亏有“四叔”赵子龙的舍命相救,刘禅这才避免填埋于沟壑的悲催命运。
得救后的刘禅还被老爸利用了一把,被狠狠地摔在地上。
三年后,刘备正忙着进攻西川。作为养母的孙尚香想趁机把刘禅偷到东吴去,关键时刻又得感谢赵子龙“截江夺斗”。
如果刘禅真到了东吴,估计“碧眼小儿”不会善待他。

总的来说,早年的刘禅过得十分凄惨,老爸刘备天天忙着打江山,没空管他。亲妈早年为了保他投井自杀了,刘禅就像一个没爹没妈的野孩子一般。
亲爹没了,又来个“后爹”管着他,刘禅只是一个“木偶”皇帝。
好不容易长到17岁,老爸刘备因为太自负死在了白帝城,刘禅作为唯一的候选人顺利登上皇位。按说十七岁也可以当家做主了,毕竟那是个英雄出少年的时代。
但老爸在临死前给他安排了“后爹”继续管着他,虽然老爸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不利于刘禅的成长。刘备白帝城托孤明确的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老爸要死了,不放心你,给你安排个后爹,你要老实听话。

在相父诸葛亮主事的11年中,刘禅基本上是个“木偶”皇帝,只负责在圣旨上盖玉玺。相父的能力自然不用怀疑,但人都是有缺点的,诸葛亮的对权力掌控瘾很大。不论大事小事都要一一过问,这样就造成刘禅没有学习积累经验的机会。
那么刘禅就不能反抗吗?这时候还真不能惹相父不高兴,毕竟诸葛亮掌握军权多年,如果他有异心,不是没可能踢掉自己,“自立为成都之主”。

“后爹”也没了,该自己大显身手了。
公元234年,相父诸葛亮也死了,虽然临终前也给刘禅安排了后爹“蒋琬”和“费祎”。但刘禅开始接触一部分国家大事了,这个时候刘禅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更关键是在这之前他完全没有当家做主的经历,而且自己的手下还在搞“党派之争”。
一派是大太监黄浩,另一派则是尚书令陈祈为主,刘禅虽然很头疼,但他还得依靠这些人帮助自己出谋划策。蜀汉本来底子就薄,前些年相父不停的北伐,更是让蜀汉积重难返。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禅艰难地维持着老爸刘备留下的家业,将近三十年时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因为“安乐公”头衔被人笑话了几千年,刘禅真的傻吗?
公元263年,57岁的刘禅终于撑不住了,被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活捉。后世围绕他身上最大的争议,
就是那段著名的典故“乐不思蜀”。因为这件事情,刘禅被扣上了“没心没肺”的帽子。所有人都在笑话他,大家想不到刘备英雄一世,居然生下了如此愚蠢无能的儿子,从此,阿斗就成了昏庸无能的代名词,这帽子一扣就是几千年。

那么刘禅真像后人评价的那样傻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他真是傻子,他怎么可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当家三十年?蜀汉后期的蒋琬、费祎还有大将姜维,这些人可都不是等闲之辈,没有点手腕,怎么可能镇得住这些人精?至于在司马公面前的“小丑”形象,也不过是他的装傻充愣,来博取司马公对他的放心。
毕竟,曹髦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个小皇帝倒是很有血气,可惜造反行动还没走出宫门,就被司马公的马仔一枪刺死了。

既然已经决定在司马公的手下混饭吃,最好的保命方法就是装傻充愣,俗话说:当大爷容易,装孙子难。刘禅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却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也是要有一定功力的,如果学曹髦那样的莽夫,很可能就会落得诛灭九族的下场。

被人讥笑数千年的“刘阿斗”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

2. 刘阿斗真的是扶不起的烂泥吗?

不是,只是他也并非明君罢了。

刘后主上位的前十二年,诸葛亮当政,然后依次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当政,他只需要在深宫里待着就好。也一直没看出他有什么除掉这些人,自己专政的想法,平庸至极,但也没拖后腿。

而在景耀元年,这时离蜀汉灭亡还差六年的时候,黄皓始专政,姜维还无法完全掌握朝政时,君权开始加重,宦官黄皓掌权,国势不振,也没看到刘禅有什么进一步剥夺姜维军权的动作。

再然后,就是”乐不思蜀“的故事了。刘禅并非明君,他无能且平庸,本该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个,奈何身处高位,才会有”烂泥扶不上墙“的说法罢了。

3. 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如此无能吗?

扶不起的阿斗是一个汉语词语,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shàn,207~271年),刘备的儿子。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181~234年)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今天,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
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乐不思蜀)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张。
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可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到蒋琬、费祎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充满着诡计与狡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之下,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们常说大智若愚,这句话可以用在一直被我们小看的阿斗身上。

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如此无能吗?

4. 刘阿斗真的是扶不起来吗?

飞也~飞也~飞也! 诸葛亮是一个权臣. 刘禅 说过一句话政则诸式,祭则寡人.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搭档”吗?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 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 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要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是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可能是刘备的临终嘱咐,或是诸葛亮的过于严厉、刘禅的忍让和宽容等因素和作用,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谐音调,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但也说不上太糟。对此,今人总不能苛求于前人吧。

5. 都说“扶不起的阿斗”,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蜀国最终是交给了阿斗,也就是大家口中扶不起来的那个阿斗,因为刘备在死前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而阿斗也是非常听话的,什么事都听身边人,但是他却一直不务正业,平常就爱玩蛐蛐,所以诸葛亮后来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寒心走的,因为后来阿斗开始听信谗言了,很多决策上都错误了,蜀国明明大好的江山却被葬送,其实阿斗说是也有些优点,比如说比较能审时度势,诸葛亮逝世后,他就决定放弃去攻打魏国了,最后还将蜀国拱手让人,自己去做了别国的小官。
一、阿斗少时被敌军掳走,赵云拼死才将他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虽然身边忠心耿耿辅佐他的都是一些重臣,但是他却丝毫没借上力,反而不断拖那些重臣的后腿,他优柔寡断,后来更是耳根子软,听信了身边太监的谗言。年少的阿斗是被敌军掳走的,是赵云不顾自己的生死,将阿斗救了出来,因为阿斗是刘备唯一的儿子。
二、阿斗越来越扶不起来,连诸葛亮都寒心阿斗是刘备死前托孤给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对阿斗抱有的希望是非常大的,但是果不其然,阿斗还是让诸葛亮失望了,阿斗不但不长进,而且还贪恋美色,流连在很多美女身边,但是他就是不爱政事,只顾着自己享乐,所以诸葛亮后来也失望了,最终客死异乡,在诸葛亮死后,阿斗就投降了,也不再攻打魏国了。
阿斗是非常明显的一把好牌打稀烂的角色,明明他有那么多好的资源,好的大臣辅佐,但是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摔坏了脑子,竟然根本不管不顾这些,只一味贪恋美色,贪图玩乐,虽然他也有一些优点,但是根本抵不过他的种种缺点的。

都说“扶不起的阿斗”,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6.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究竟冤不冤?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
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死数年,以至于遭受亡国之辱了。
蜀汉皇帝:刘禅(少年)
蜀汉继承了汉朝体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论道,事务决于台阁即尚书台。大臣加“录尚书事”头衔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书台的相关文书事务,兼有行政权和决策权,尚书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无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诸帝那样,天天四更赶早朝,忙到晚上还要批阅无数奏折、举国事无巨细大小皆察,这便是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刘禅选择的为君方式,便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为国家尽可能发挥才干。
蜀汉皇帝:刘禅(中年)

蜀汉政权加“录尚书事”头衔者,继丞相诸葛亮之后,还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数人。他们要么是诸葛亮生前的亲信,要么是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他们任职期间的军政成绩,皆离不开刘禅的首肯和鼎力支持。
蜀汉四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特别是姜维身为曹魏降将,执掌重兵,连年北伐,屡败屡战,是以“军旅数出,百姓雕瘁”,文武重臣如诸葛瞻、董厥;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都对其甚为不满,谋划着要削夺他的兵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才让姜维始终掌握了国家半数以上的精兵。
蜀汉大将军:姜维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言是“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刘禅在位的绝大部分时期,确实深切秉行两位父辈的遗训,他根本无需乾纲独断,大权独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便已经充分履行了自己身为君主的职责。
如果刘禅有幸生逢大一统王朝的两汉治世,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他的历史评价,也未必会低于汉元帝,汉和帝,汉安帝等汉朝先帝。
只可惜刘禅治理的,却偏偏是蜀汉这么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亡的政权。
蜀汉政权从立国起就先天不足,两汉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凉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兖州、豫州一共九个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得到了交州,以及荆州,扬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只得益州一州,国力军力相比于魏国,皆处于绝对劣势。
即使以诸葛亮被后世广为赞誉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过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阴平两个边郡,最终耗尽心力,死而后已。
几十年时间推移,随着曹魏政权控制的中原九州,生产力不断恢复和发展,此时的蜀汉无论北伐还是坐守,都无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国内战“淮南三叛”,双方就动员了总计四十余万大军(司马昭26万vs诸葛诞15万),等到司马昭击平国内反对派,整合中枢后,其可动员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
而此时蜀国常备军不过10万2千,其盟友东吴常备军也只有23万,两国兵力之和,亦不过只有魏国的六成左右。
当魏国几十万大军如泰山压顶之势来攻,汉中要地失守,大半国土丢失,邓艾的百战精兵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魏国名将:邓艾
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纷纷举起白旗,抛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抛弃刘璋一样,刘禅也不能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历史盖棺定论。
他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都因此变得不值一提,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乐不思蜀
晋武帝司马炎给刘禅的谥号是“安乐思公”,到了永嘉之乱,匈奴人的胡汉政权攻破长安洛阳,一边将刘禅的子孙连同司马氏皇族一起杀尽,一边又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
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若刘禅死于亡国之前,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
他的发妻张皇后早逝,被刘禅谥为“敬哀皇后”,“敬”也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谥号,谥法云,“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则刘禅在位的前四十年的治绩,原本是完全当得起“大汉孝敬皇帝”(简称“汉敬帝”)这样的谥号的。
在蜀汉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西蜀大地成了许多政权的兵戈交锋之所。西晋、成汉、东晋、前秦、谯蜀、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因此,蜀中百姓愈发怀念刘禅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阴,实属必然。
他们自发为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建立了蜀后主庙,和刘备的蜀先主庙,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并位于成都,享受后人香火祭拜。
这两庙一祠的格局,也从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续了近千年光阴。北宋时有个益州知州蒋堂,因大兴土木建铜壶阁,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毁刘禅祠,引发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满,被贬官徙职。刘禅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久之,或以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蒋堂传》
可惜随着后世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君臣法则从秦汉时的“君臣互择”变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在元末明初成书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就变成了诸葛亮在世时,就听信谗言败坏国事、令诸葛亮在大好时机退兵的昏君,“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诸葛亮,也因此被贬低成听其乱命而退兵,错失北伐良机的愚忠之臣。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影响力巨大,关于三国的戏剧、影视、游戏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国志》正史。《演义》大行于世后,刘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区经过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规模战乱,每一次都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新朝建立后从外地的移民迁移,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蜀中百姓对刘禅长达千年的怀思,同样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不但后主庙被废弃,被称为“武侯祠”的刘备和诸葛亮合祀庙中,也再没有了刘禅的容身之所。

——可叹阿斗,何以临难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7. “扶不起的阿斗”,这样说刘禅你觉得他冤吗?

说起刘禅,首先跳入大家脑海的,一定是类似“乐不思蜀”以及“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词汇或者典故。可事实上,刘禅真的就这般一无是处吗?如果你对他的生平足够了解,或许就不会坚持这样的想法了。

首先,了解刘禅的生平,不能站在一个继位国君的角度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所有对于刘禅的偏见都是站在此身份上进行评价的,所以单就一个国君的作为来说,刘禅显然是不合格的。
可造成这般评价,也是非刘禅本意,因为他实在不喜欢打仗,更不擅长治国,我想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父亲进行吐槽的话,刘备在刘禅心中一定无法“善终”。
我们都知道,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蜀汉的国君之位,此时诸葛亮依然是蜀汉的“国之柱石”,内稳朝政,外伐城池都要他来亲力亲为,作为臣子,诸葛亮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诸葛亮再厉害也无法彻底改变蜀汉当时的乱局。

之后诸葛亮身死,刘禅彻底接过了蜀汉的“烂摊子”。尽管刘禅没有父亲刘备那样打仗治国的实力,他还是很努力的统治了蜀汉近30年的光景,单就这一点来说,“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字就有些片面了。
诸葛亮死后,蜀汉彻底进入了内忧外患的时期,朝中官员对于北伐既没有了信心也丧失了热情,还有官员曾对姜维说:诸葛亮都没能平定中原,我们就更不行了,所以就不要瞎折腾了。
不过姜维也有着他自己的骄傲,他坚信自己可以完成刘备以及诸葛亮的遗愿,于是采用穷兵黩武的方式来强大蜀国的军事力量,只不过事实证明,之前大臣的谏言是正确的,诸葛亮没有搞定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确实艰难。

在姜维折腾一番之后,蜀国国内的止战派和主战派就爆发了冲突,这种局面,对于本就不擅长治国的刘禅来说,简直是糟糕透顶。可是为了维系蜀汉的平稳,刘禅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便自己确实不喜欢。
这之中难免会听信一些佞臣的谗言,最终好心办坏事,在刘禅的统治下,本就风雨飘摇的蜀汉江山还是被曹魏吞灭。
而当邓艾以及钟会兵临城下的时候,在蜀汉覆灭的最后时刻,刘禅颁布了最后一道旨意,是关于投降还是死战到底的决定。
圣旨之中有这样一段话: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

翻译成如今的白话文,就是我可以开城投降,也可以命令将士们放下武器,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曹魏大军必须保证城中百姓的安全,不可滥杀无辜。
颁布这条圣旨之后,刘禅就背了一副棺材,自己把自己绑了,走到了曹军帐前。邓艾见状后,接受了刘禅的要求,同时对刘禅以礼相待。
其实刘禅做出这样决定,恰恰说明了他的智慧,因为以当时蜀汉的实力,想要硬刚曹魏大军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只会是城破国亡,而殊死反抗只能徒增更多的伤亡,所以他选择了回护百姓减少伤亡最有效的方式。
单凭这一个决定,就足以为其摘下“刘阿斗”的名讳了。只不过历史的长河中,成王败寇是不变的定律,要怪就只能怪刘禅没有生在一个太平盛世之中。

“扶不起的阿斗”,这样说刘禅你觉得他冤吗?

8. “扶不起的阿斗”,事实果真如此吗

刘禅:我真的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你们快把我的帽子摘掉!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后市评论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但起码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最起码智慧中等吧。你看首先刘禅从223年登基到263年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若真是平庸无能之辈在这种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不可能执政如此之久的。尽管开始有诸葛亮辅佐,但诸葛亮234年便去世,而刘禅263年才退休,这说明丞相死后29年,刘禅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应付当时这种混乱局面的。其二,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大意是说射君来到刘备身边,将诸葛亮赞叹刘禅之智慧的话语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并予以勉励,连一向不阿谀奉承的诸葛亮都赞叹刘禅之智慧,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无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