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2024-05-13

1.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1 
  司马迁与《史记》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2 
  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  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
  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沾”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2、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
  13、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
  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 “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1、负
  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2、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
  单于使使晓武 派(第一个);使者(第二个)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调转
  4、幸
  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侥幸
  5、观
  大王见臣列观 殿堂
  观太学 游学、游历,考察、学习
  6、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咸怪其无征 证明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3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向西
  而相如廷斥之 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弩,用弩弓
  (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执、拄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惠等哭,舆归营 舆,用舆抬、扛
  宦官惧其毁己,皆目共之 目,递眼色
  (3)名词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使……滋润肥美
  (4)名词意动用法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宽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苦,折磨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 坚明,使……坚明,引申为坚守
  (3)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认为……壮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认为……奇
  3、动词活用
  动词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引申为逼迫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去
  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相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4 
  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看
  今义: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要点及要求、步骤和  方法  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指导原则的下行公文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 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亲戚 古义: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3、于是相如前进击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上前,向前行进
  4、布衣之交 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指秦王的嫔妃 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到处说 今义:一般指比较正式的言论,用来表明某种主张
  7、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8、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 古义:埋怨 今义:痛恨
  9、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取得的成绩,业绩
  10、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11、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2、武等实在
  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1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 古义:财物 今义: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
  14、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形容词,(双方)亲密而接近;动词,(某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5、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 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
  16、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 古义:殿阶 今义:去掉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辆上下来
  1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 古义:不应荐 今义:不可以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5 
  重点虚词
  1、徒
  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只,只不过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2、以
  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
  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相当于“而”,连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时候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把 匈奴以为神
  3、而
  并列(第一个);转折(第二个),但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转折,反而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转折,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假设,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假设,那么 城入赵而璧留秦
  承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之
  助词,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取独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代词,他 何以知之
  代词,我(第二个“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知识点归纳 
  ★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2. 还有人教版新课改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里文言文知识汇总

内容太多,只能发一部分。
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18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⑤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崤之战》)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句末,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呢”“呀”。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译为“吗”“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吗”。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表示停顿预语气,一般不译或译为“呢”。。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6、用于形容词尾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同上)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⒉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可译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公西华侍坐》)
4、表示对象,可译为“向”。
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承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转折。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递进。译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做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管传序》)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刺谬乎。(《报任安书》)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用于前后两分句间,后句比前句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而且”“再说”。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表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虽然”“即使”“但是”“不过”。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表并列关系:⑴陈述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且使遽告于郑。(《崤之战》)
⑵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状态同时具有,可译为“又…又…”。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⑶连接动词,可译为“一边…一边”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七、【若】
(一)动词,表示比拟、比较。一般译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如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四)介词,表另提一事,可译为“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用作代词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⑤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工具,方法,原因,对象等。常见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来…的”。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3、为+所+动词“为…所”被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三)用作名词,表处所。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为】
(一)动词。
1、表动作、行为。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⑥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表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变成”“成为”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心理。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表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表代替。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介绍涉及的对象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

 1.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扩展资料: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2. 高一语文文言课文必备篇目   【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
   *** 。
  2.诗两首雨巷。
  .戴望舒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 5.荆轲刺秦王。
  . 《战国策》。
  .. (被荆轲别太子那段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采薇5.离骚。
  .屈原 (最好背吧)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王羲之 9.赤壁赋。
  苏轼 第二单元4.蜀道难。
  ..李白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6.琵琶行(并序)。
  .. 。
  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8.寡人之于国也。
  . 。
  ..《孟子》 9.劝学。
  ..《荀子》10.*过秦论。
  ..贾谊 后三段11.*师说。
  韩愈 (可以不背,但还是要背。)
  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3.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有哪些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 *** 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 *** 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提供的是人教版的
  4. 高中文言文背诵篇目   我是天津的高三毕业生 我们这届是第一年课改 这是我们要背的课文你参考一下吧 据我了解现在北京也是用的新课改教材背诵篇目建议必修(一)1.沁园春 长沙 —— *** P32.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3.赤壁赋 ——苏轼 P22必修(二)1.氓 ——《诗经》 P212.离骚 ——屈原 P243.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P334.短歌行 ——曹操 P33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必修(三)1.蜀道难 ——李白 P452.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P473.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P474.登高 ——杜甫 P485.锦瑟 ——李商隐 P526.马嵬(其二) ——李商隐 P52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8.劝学 ——《荀子》 P579.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必修(四)1.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P412.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P423.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P43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P44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P45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P46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P488.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P489.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必修(五)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3.陈情表 ——李密 P36。
  5.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   我只有江苏省的(各个省应该差不了太多吧……)
  苏教版
  2012江苏《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篇目
  1 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2 师说
  3 赤壁赋
  4 阿房宫赋
  5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
  8 蜀道难
  9 登高
  10 琵琶行
  11 锦瑟
  12 虞美人
  13 逍遥游
  14 氓
  以上是高中部分
  还有初中部分要的话说一声
  一般江苏省高考是8句默写,4、5句高中部分的,2、3句初中部分的,还有1、2句课外名句要自己积累
  哎~也有极少情况出现像今年江苏高考这样,没有课外名句……
  希望能有帮助
  6.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哪些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长沙》
  2.《雨巷》
  3.《再别康桥》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
  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 《诗经•氓》*
  2. 《离骚》(节选 )
  3.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 《兰亭集序》
  5. 《赤壁赋》
  6. 《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
  *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 《蜀道难》
  2.《秋兴八首》(其一)
  3.《咏怀古迹》(其三)
  4.《登高》
  *5.《琵琶行》(并序)
  6.《寡人之于国也》
  7.《劝学》
  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
  *10.《马嵬》(其二)
  *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声声慢•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碧云天》
  *9.《望海潮•东南形胜》
  *10.《雨霖铃•寒蝉凄切》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7.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劝学(节选)》 , 《师说》 , 《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 《六国论》 , 《阿房宫赋》 ,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 , 《五人墓碑记》 ,《离骚(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 《谏太宗十思疏》 
  《廉颇蔺相如列传》 , 《鸿门宴》 
  附: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 , 《非攻(节选)》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 , 《寡人之于国也》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 《蜀道难》 
  《登高》 , 《琵琶行并序》 , 《锦瑟》 
  《虞美人》 , 《蝶恋花》 , 《雨霖铃》 
  《声声慢》 , 《滕王阁序并诗》 
  《秋声赋》 
  必修五: 《陈情表》 , 《项脊轩志》 
  《长亭送别》 , 《抱任安书(节选)》 
  《渔父》 , 《逍遥游(节选)》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

4. 高考语文课文有哪些文言文知识重点

      导语:“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译文则为: “(曹刿)问(庄公): ‘凭借什么作战?’”
          三、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例如: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陆离”是修饰“长铗”的, “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如: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室谪守巴堕郡。 (《岳阳楼记》)
         ②山东豪杰逆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句中画横线的词照录不译。
          六、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高考语文课文有哪些文言文知识重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课文重点分析案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 )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 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五、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七、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八、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九、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5.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归纳

      文言文是  语文学习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必出的题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文言文知识网络,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  文言文知识一. 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 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 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 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亿有三千 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 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 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 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6.《劝学》 虽有槁暴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三.常见实词归类 
         1.〈〈烛之武退秦师〉〉 则名微而众寡(低微)微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隐隐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以…….为边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
         2.〈〈勾践灭吴(节选)〉〉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 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自杀未遂(实现,成功)遂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遂使之行成于吴(最终)
         3.〈〈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刚、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善良,善事) 王曰:“善。”(好,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实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
         4.〈触龙说赵太后〉 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甚 目似瞑,意暇甚(很)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及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以及)徐公何能及君也(赶得上)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少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shòo)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异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质(质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做抵押品,做人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5.〈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兵器,代指武力)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部队)草木皆兵(士兵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弯”相对)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只,不过)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钱)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去)夺 喧宾夺主(压倒)
         6.〈劝学〉用心一也(因,由)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处)用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 虽有槁暴(pù,晒) 暴 暴殄(tiǎn)天物(bào,糟蹋) 性情暴躁(bào,急噪)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 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圣心备焉(具备) 备 有备无患(准备) 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qiáng,强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主强(qiáng,强壮,强大,健壮)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有余,有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强迫)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极,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归纳

6.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  短语  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陈情表》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 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 通“又”, 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5、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7、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8、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
  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  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  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
  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  面相  平) 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7.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  游泳  ,游水。
  5、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二】
  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3、一词多义
  (1)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2)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3)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4、词类活用
  (1)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2)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3)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4)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5)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
  5、古今异义的词
  (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义:六个月。②今义:第六月)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6、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6)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知识点及练习题 
  本篇  文章  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知识点及练习题,包括:重点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词、句式、难句翻译,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  (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  句子  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解除;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  短语  ,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  方法  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答案:(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
  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答案:B
  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答案:C
  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答案:A
  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参考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  辩论  ,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8.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