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2024-05-16

1.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突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每则都是几十字或是一两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他的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有一次,一位好友在曾国藩的日记后面批语道:你既然如此好学,就应该努力完善自己,摒弃一切应酬、琐事等,专心一意自我提高,以求脱胎换骨。曾国藩看到后“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
  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前辈加上级的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三弟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骆秉章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日记是非常私密的东西,通常都会严加保密,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
  
  ​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但自己的缺点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这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就是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展现力量,而是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清风慕竹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2. 曾国藩教育孩子?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注重家教 勤俭持家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 平民生活 
     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我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我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富厚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这个房子有一个书楼,体现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读之风,整个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思想开明 注重实际 
     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洋文了,而曾纪泽居然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这个远见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作为中国人,秉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开启之后,你不去了解外国的情况,你如何能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曾纪泽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援下潜心研究西学。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 *** 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正是由于曾纪泽对西学的了解,正是因为他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基础,在与俄国人谈判的时候,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外交手段运用又足。当时沙俄曾威胁说,你想要收回伊犁,我马上就派兵打仗。曾纪泽不软不硬地回了一句话,说,你要打仗,我们也无奈,但是我们绝不怕你来打仗。因为他太了解当时沙俄虚张声势的心态。如果没有对西学的了解,没有西学的根基,有可能这个时候就被吓倒了。所以有人说这一次谈判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次胜利。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曾纪泽曾经用英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语撰写文章介绍中国,这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所做不到的。 
     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他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曾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计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两个儿子的成材和曾国藩提倡子女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大有关系。 
     曾国藩难得的是,不光他的儿子成才了,他的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曹操教育孩子 
     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在我五岁时,父王看到世局扰乱,教我学射箭,六岁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后来,曹操命他从少年时代起,就随军东征西讨,练得一身精湛的武艺,而且还长于弹琴,精于诗赋,这说明曹操教育孩子是从童年的启蒙教育就抓得很紧的。至于曹植,十岁出头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几十万字,而且下笔成文,倚马可待。曹操不大相信他如此捷才,曹植要求面试,当邺城铜台刚建成时,曹操带领儿子们登台,命各人作赋,曹植第一个交卷,曹操不由得连声称赞子建的才气了。这也同样说明曹操的孩子幼年时代奠定的基础是何等坚实。 
     所以,曹操非常注意给孩子们选良师,并要求他们尊敬老师。他给他的儿子们选拔属吏时下令要选“德行堂堂”的人物。他还选被称为“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邴原为曹丕的长史。曹操有次出征时,让曹丕留守,派张范、邴原辅佐,严令曹丕有事必须尊重张,邴二人意见,并对张,邴二人“行子孙礼”。 
     曹操对儿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在品德上要求尤其严格。218年,他派曹彰带兵讨伐代郡乌桓的叛乱。临出发前对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这是告诉他王法无私,犯了过错是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宽赦的。曹彰果然兢兢业业,奋力战斗,所向披靡,完全平定了北方。后来回禀曹操时,却并不居功,而把功劳归于部下将领。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亲切地握著曹彰下颔的黄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而对于曹植,本来虽然极其宠爱,很想立为世子。213年,曹操率军南征孙权,命令曹植留守邺城,临行之前曹操说:“我二十三岁时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难道还不应该努力吗?”言辞间寄托了多么深切的期望。可是,曹植由于恃宠而骄,放纵不羁,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走,又私自开启“司马门”出去。而在这两条路上行走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特权,曹植这样做,就触犯了国家法律。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下令轨了守门官吏,并宣布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后来就决定不立曹植而改立曹丕为世子,这种改变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原因,但曹操对儿子的严格亦由此可见。 
     反映在曹冲故事里的“大船称象”早已脍炙人口。当曹操向部下征询称象的办法时,曹冲这五六岁的孩子,竟能直抒己见,毫不拘谨和畏惧,提出大船称象的好办法,曹操还高兴地照办了。这不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虽为魏王,在家庭生活中和子女舐犊情深,关系亲密融洽的吗?所以在教育中常收潜移默化之效,儿子们个个部学有所长,也就不奇怪了。 
     由曹操教子的成功不由让人想起刘备。刘备虽是一个堪与曹操齐名的卓越的政治家,可惜不会做父亲,其子阿斗竟成为千古笑柄,“扶不起的阿斗”成为一切“孱头”的别名,这原因是不难探究的。刘备飘荡半生,四十多岁才得此一子,极其钟爱,当阳一战,为了救阿斗,几乎断送赵云的性命。后来孙夫人带阿斗回吴,又是赵云、张飞半路截下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正因为保全这孩子极其不易,刘备对他便会特别怜惜、娇惯和溺爱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怜子如何不丈夫”,刘备何能例外?事物发展到极端便走向反面,这就为阿斗之庸碌种下因子了。 

3. “笨小孩”曾国藩

1811年,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县,5岁时,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可曾国藩好像不太聪明,别人一天就能学会的知识点,他一个星期也未必能掌握。
  
 13岁的一个夜晚,曾国藩一如既往地进入书房。他要把一篇课文背下来,要不然明天的早饭就没了。他坐在那里一遍一遍地背诵,可他不知道房梁上有人在一直盯着他。
  
 这人是个小偷,他打算偷点东西回家养老婆、孩子,没料到曾国藩进来了,于是只能在房梁上等着。没想到曾国藩背书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地背不下来。这位梁上君子急了,看这样子,等到天亮也没完。他“唰”地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吓了一跳。然后,这人开始大声地背诵那篇文章,背完后在曾国藩崇拜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连小偷都比曾国藩聪明,你看他得笨到什么程度。但曾国藩硬是靠着自己的方法,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他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下笨功夫,死记硬背。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他凭着一股韧劲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读熟、读透,日积月累,他的才学也与日俱增。靠苦练的水磨功夫,笨小孩曾国藩终于在22岁时考上了秀才,紧接着中举人、登进士,继而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真正实现读书报国的愿望。
  
 人生的路其实很简单,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终究会有回报。

“笨小孩”曾国藩

4. “愚笨”的曾国藩

提起曾国藩,很多人会想到他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大清王朝,他发起洋务运动,让中国走向了现代化,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重复历史,如果说能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什么,那就是曾国藩向我们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曾国藩的“愚笨”。
  
  
 据说曾国藩少年时非常勤奋,经常熬夜读书。据说一次,他背诵一篇古文,直到深夜还背得支支吾吾。本来,家里溜进来一个贼,躲在房梁上等着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苦等很久,只见曾国藩还在翻来覆去地背。这贼大怒,跳下房梁开始嘲笑:“记性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接下来的一幕让曾国藩大吃一惊,那贼将这篇古文流利地背诵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当然这只是个民间流传的笑话,不过曾国藩考了七次、23岁年才中秀才是事实,不过比起他的父亲考了17次,43岁才中秀才还是要好很多。但命运的道路自此也为他敞开了大门,又一年,他又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不仅在年轻时代求学,曾国藩在自学自省上也采用了最笨的方法,他坚持每天记日记,记录自己做的每件小事,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发现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反省改正,就是这个记日记的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在做学问上,他也充分发挥了“笨拙”的优势,遇到一件事,他首先想的不是发现其中巧妙,而是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和分析,正是这种“笨拙”,他才能把握事物的度,完成知识到见识的跨越。
  
 作为湘军统帅,曾国藩用兵靠的是笨功夫,他的战略用六个字概括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湘军每围攻一座城时,总是先建城墙、再挖壕沟,然后筑花篱,这三重防守彻底挡住步兵、骑兵乃至火炮的进攻,整个城市被断粮断水,搞得骁勇善战的太平军连连败退,这种笨方法一用就是一两年,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貌都被改变了。结果是,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有人说,曾国藩能打呆仗的原因在于他胜在有足够的军饷,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曾国藩知道这种打法重在资源的消耗,便做了相应充分的准备呢?
  
   “结硬寨,打呆仗”表面上看是一种很朴拙的打法,没有《孙子兵法》36计的谋略,但是很稳,就如同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一样,没有什么巧妙,却大气浑厚,所向披靡。太平天国,正是曾国藩用这种笨功夫一步步啃下来的。
  
 曾国藩用人有条十二个字的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他宁选笨的,也不选聪明的,一般选才,往往愿意选反应快、头脑灵活的人,曾国藩却愿意用看起来比较笨拙的、心眼实的人;一般人选才,都愿意选口才好的,曾国藩却喜欢“不善说话”的人。军官用笨人,士兵更是用笨人。曾国藩“选士人”的原则是“领山农”,他招收兵员绝不收当过兵的人,只收纯朴的农民,他们穿着朴素,能吃苦。
  
 就是对待下属,处理内部关系,他也以“拙诚”为本。李鸿章这个人身上有种“痞子气”,谎话张口就来,曾国藩大营有个规矩,每天大家都要早起一起吃早饭,李鸿章爱睡懒觉,就谎称自己头疼,起不了床,曾国藩却派人告诉李鸿章,你不来大家就都不吃饭,李鸿章只好慌慌张张来吃早饭。吃完后,曾国藩对李鸿章说:我这里最看重的是一个“诚”字,所以谁也不要说谎,李鸿章从此终身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以前的曾国藩是个“愣头青”,因性格耿直,心直口快吃了不少苦头。比如咸丰皇帝登基后 ,下昭“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一下,为之一振。曾国藩先后上了多道折子,指出官僚体系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彻底改革,但咸丰草草读后就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曾国藩认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于是他居然上书直指咸丰的三个缺点:1、小事精明、大事糊涂;2、徒尚文饰、不求实际;3、刚愎自用、出尔反尔,搞得咸丰勃然大怒,差点把曾国藩抓到大牢中。到了湘军时代,这种“愣头青”精神也让他吃了大亏。初建湘军之时,他成立“审案局”,把官员权力抓至自己手中,亲自审理办案,虽然办事效率极高,老百姓齐声称赞,却动了当地官府的利益奶酪,引发官场的仇视。后来他又因为团练搞得好,引起了正规军——绿营军的兵变,差点丢了性命。长沙之辱让曾国藩不得不另起炉灶,到衡阳重新开创湘军,因没钱没权,曾国藩只好想办法抽税筹饷,却引来地方官针锋相对,强分一杯羹,曾国藩不得不上书参劾,于是长沙的历史再次重演,曾国藩被搞得四面楚歌,树敌无数,痛苦万分。
  
 生性笨拙,让曾国藩很难通达官场的潜规则,但这样的人不自傲,不会一条道走到黑,正因为笨拙,他开始学习磨砺心性,开阔气度。曾国藩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期间,通过自省,他意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于是复出后的曾国藩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以前他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究虚文俗套,现在却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样注重礼仪排场;以前他对人总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他却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以前他治军从严,现在却是宽严相济。
  
 成功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但都肯下笨功夫,希望我们都能像曾国藩一样,用看似“愚笨”其实大智若愚、稳扎稳打的精神和智慧,“扎硬寨,打呆仗”。

5.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

      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出身低微,但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国藩教育孩子方法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曾国藩教育孩子方法二:言出必行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一百年前的曾国藩不仅教子严格,对于女儿的管教也很严苛。有一年,小女儿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探望父亲,第一次进入总督府,小女儿认为不能太过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见了,认为那裤角缀着的花边绣工精美、花纹繁复,便十分不悦,批评女儿“衣着太过奢华鲜亮了”并且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且不说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穿一些缀着花边的服饰实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说父母认为孩子哪一点儿做的不当,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让孩子立即执行更正过来,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未曾重视。我们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后别再犯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及时整改”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养成好习惯更有效。
          曾国藩教育孩子方法三:有要求必要有检查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

6. 曾国藩儿子成就

曾国藩

儿子
1,长子曾纪第(又名桢第,早夭)两岁就夭折了。生日1837年,逝世1839年 。
2,次子曾纪泽(1839——1890,字吉力刚,号梦瞻)媳:贺氏(1840——1857,元配,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刘氏(1841——1903,继配,刘蓉之女。生子女各3人)

曾纪泽(1839年12月7日—1890年4月12日),字劼刚,号梦瞻。汉族。湖南双峰荷叶人,曾国藩长子。清代著名外交家。
光绪三年(1877年),曾纪泽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光绪年间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期间参与中俄伊犁问题交涉、中法越南问题交涉、中英鸦片问题交涉等,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贡献。尤其是与沙俄力争,以《中俄伊犁条约》代《里瓦几亚条约》,备受称道。回国后参与兴办海军等事务,官至户部左侍郎。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纪泽去世,年五十一。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惠敏”。
曾纪泽学贯中西,工诗文,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著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传于世,后人辑为《曾惠敏公全集》。
3,三子曾纪鸿(1848——1881,字栗诚)媳:郭氏(1847——1935,名筠,字诵芬,《艺芳馆诗钞》作者,郭沛霖之女)

曾纪鸿,字栗诚,湘乡人。他是曾国藩的次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平时勤奋用心过度,曾纪鸿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
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7. 曾国藩的为人咋样

  人物概述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号召“抱道君子”,“赫然愤怒,以卫吾道”,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为人咋样

8. 从笨人到圣人,曾国藩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家中长辈都很有眼光的人,更注重孩子们的学识。曾国藩家中的大儿子更是家长们看中的对象。6岁时进入学堂读书,这位后来有着一番大作为的人,相比于其他人资质稍差了一些。大家也看到过很多讲曾国藩笨的故事,一整晚一片诗文都背诵不下来,小编觉得这其中肯定还是有夸张的成分。曾国藩的性格是很固执的,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后来参加考试没考上,从不放弃,直到考上为止。他的父亲也是一直考试,带始终只是个秀才,大家又把期望都寄托到曾国藩的身上,送他去了很多地方读书,一开始的考试一度都很不理想,但他选择了不放弃一直考下去,最终考上了翰林院,不负众望。曾国藩性格坚韧不拔,读书明理,待人接物都是很周到。他在官场上确实走的很稳很快,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成为了二品侍郎,如果曾国藩真的是个笨蛋,怎么会坐上那个位置。不过是每个人的优点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学习。曾国藩从笨人到圣人,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性格,为官之后的他,所有的事情都尽可能的自己处理,不假借他人之手。而且他更善于发现一个人的长处于劣势,知人善任。就算是最后成为高官,曾国藩也都坚持每天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所做的事情,知错就改。很多人飞黄腾达之后被权利迷晕了眼睛,一度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聪明人与坚持的人,一开始前者会占上风,时间久了很可能会来一个后来居上,天赋是通往成功的跳板,可坚持才是夺得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