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的主体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

2024-05-15

1. 税法的主体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

1、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种。 2、课税对象:征税的依据 3、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代表课税深度,关系着国家的收入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程度。税率的形式: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其他形式。 4、减免税的基本形式

税法的主体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

2. 税法构成要素的内容


3.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1.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这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这是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是各个税种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征税对象按其性质的不同,通常划分为流转额、所得额、财产、资源及行为五大类。
3.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4.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商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阶段。
5.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主体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纳税期限是衡量征纳双方是否按时行使征税权力和履行纳税义务的尺度。
6.纳税地点。纳税地点是指缴纳税款的场所。纳税地点一般为纳税人的住所地,也有规定在营业地、财产所在地或特定行为发生地的。
7.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指税法对某些特定的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的一种免除规定,它包括减免税、税收抵免等多种形式。税收优惠按照优惠目的通常可以分为照顾性和鼓励性两种;按照优惠范围可以分为区域性和产业性两种。
8.税务争议。税务争议是指税务机关与税务管理相对人之间因确认或实施税收法律关系而产生的纠纷。
9.税收法律责任。税收法律责任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法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纳税人有中国公民身份号码的,以中国公民身份号码为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没有中国公民身份号码的,由税务机关赋予其纳税人识别号。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时,纳税人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4. 税法的基本要素跟构成要素有什么不同?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和税率是构成税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税法的构成要素是指各种单行税法具有的共同基本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总则。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
2、纳税义务人。纳税人又叫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
3、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客体,一般包括商品、所得、财产等。税基,又称为计税依据,是税法规定的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4、税目。税目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具体品目,是对征税对象的分类和细化;
5、税率。税率是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的比率,包括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几种基本形式;
6、纳税环节。主要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丛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7、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期限和日期;
8、纳税地点。纳税地点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交纳税款的地点;
9、减税免税。税收减免是税法规定的对特定主体或客体予以减税或免税的特别优惠措施。其中,减税是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对应纳税额的全部免除;
10、罚则。税法罚则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税收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否定法律后果。
11、附则。一般是指与该法紧密相关的内容。

5.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6. 税法的构成要素共有几种


7.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税法的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法律责任。
1、纳税义务人:这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纳税人应当与负税人进行区别,负税人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即税收的实际负担者,而纳税人是法律用语,即依法缴纳税收的人。税法只规定纳税人,不规定负税人。
2、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这是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是各个税种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征税对象按其性质的不同,通常划分为流转额、所得额、财产及行为四大类。

3、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4、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负担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多少,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
5、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商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阶段。

6、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主体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纳税期限是衡量征纳双方是否按时行使征税权力和履行纳税义务的尺度。纳税期限一般分为按次征收和按期征收两种。
7、纳税地点:纳税地点是指缴纳税款的场所。纳税地点一般为纳税人的住所地,也有规定在营业地、财产所在地或特定行为发生地的。
8、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指税法对某些特定的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的一种免除规定,它包括减免税、税收抵免等多种形式。税收优惠按照优惠目的通常可以分为照顾性和鼓励性两种;按照优惠范围可以分为区域性和产业性两种。
9、税收法律责任:税收法律责任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法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8. 属于税法构成要素的

税收制度及构成要素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税收管理体制等的总称,是国家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总规范。税收法律、法规及规章是税收制度的主体。税收制度由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课税对象、税基、税率、附加、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要素构成。(一)纳税人(课税主体)纳税人是国家行使课税权所指向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和负税人不同。纳税人是直接向国家交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二)课税对象(课税客体)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即国家对什么事物征税。课税对象决定税收的课税范围,是区别征税与不征税的主要界限,也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根据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全部税种分为五大类: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目的税。(三)税基税基是课税基础的简称,有两层含义:税基的质,即课税的具体对象,有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类;税基的量,即课税对象中,有多少可以作为计算应课税的基数。(四)税率税率是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比率,即对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体现征税的深度。在课税对象和税目不变的情况下,课税额与税率成正比。税率是税收制度和政策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按税率和税基的关系划分,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类。(五)附加、加成和减免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主要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但还可以通过附加、加成和减免措施来调节。1.附加和加成是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通常把按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率征收的税款称为正税,把正税以外征收的附加称为副税。加成是加成征收的简称。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征税,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的10%,加二成等于加正税的20%,依此类推。加成与附加不同,加成只对特定的纳税人加征,附加对所有纳税人加征。加成一般是在收益课税中采用,以便有效地调节某些纳税人的收入,附加则不一定。2.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是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就是免交全部税款。减免税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而对某些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某些特定的纳税人给予的优惠。税收具有严肃性,而税收制度中关于附加、加成和减免税的有关规定,则把税收法律制度的严肃性和必要的灵活性密切地结合起来,使税收法律制度能够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税收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普遍适用,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