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第十五则

2024-05-13

1. 《围炉夜话》第十五则

第十五则: 
  
  和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知和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昧而多财,则益其过。 
  
  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悟:
  
 徐州市有个小泰山,山上普照寺庙前石上刻了一句话:但行善事莫论前程。我虽不是佛教徒,但走到此处,看了这句话,停在原处思索了半天。“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来源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情,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是善良的。
  
 网上有一段视频,一个人的一个善举最后又回报到自己身上,我相信这是真的。人在做,天在看,也许世界上存在一个强大而不可见的磁场,它像镜子一般照映你的言行,你为人善良,那么世界同样也会善待你,你所有的善举,终有一天也会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回报到你的身上或者你的后代身上。
  
 同样,一个人的不善之举,也会遭到这个强大磁场的反噬。人断不可经不起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你卖瘦肉精就会喝到三聚氰胺奶、生产三聚氰胺奶就会吃到“苏丹红”蛋,恶行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得到报应。
                                          
 焚烧鸦片烟的爱国英雄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彻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像我一样有能耐,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可今天,能真正读懂并践行林则徐这段话的,又有多少人呢?
  
 总有朋友报怨孩子不刻苦读书,《围炉夜话》109章: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读了这句话就应该能悟到,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今天,许多孩子是在“糖水”中长大,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有什么动力读书呢?过早让孩子享受富贵的物质生活,对孩子读书来说并非好事。如果想着挣下金山、银山足够孩子一生无忧,恐怕不是给孩子攒下富贵,只是灾难的开始罢了。

《围炉夜话》第十五则

2. 《围炉夜话》第十四则

第十四则: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悟:
  
 历史上真正有才能的圣人都是深藏不露的,如同未经火炼的金子和未曾雕琢的美玉。虽然不炫人耳目,但日久自然会显现它的光彩。让我难以琢磨的是历史上的圣人,不仅从不夸夸其谈显示自己的才能,也不愿意著书立说留下只字片语,真正把自己的才能雪藏起来。
  
 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在函谷关为尹喜所迫,也有说被尹喜诚心打动才写下五千言的天书《道德经》,便出关而去不知其所踪。《论语》的作者也不是孔子,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这就是有才必韬藏吧,绝学的圣人尚且如此,我等凡辈即使取得小许成就,更不值得一提,还是要保持低调更合大道。
                                          
 做学问一定不能间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行云一般永不停息。有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要一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久不息的恒心,不怕苦不怕累、以学为乐、虚心好学才能学有所成。

3. 《围炉夜话》第十六则

第十六则: 
  
  每见待弟子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弟子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较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悟:
  
  论品德的重要性! 
  
 在我们身边,家长对孩子品德严格要求的人家,孩子往往养成彬彬有礼的良好习性,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在职场上也往往比较出色。
  
 而有些有对孩子非常溺爱纵容的人家,孩子往往自私跋扈品德不端,长大成人后往往游手好闲甚至劣迹斑斑。
  
 同时,我们常感叹某某孩子,天资聪明伶俐,在成长的过程中却沾染恶习,变成品格低劣的人,从而步入歧途。
  
 我们也常称赞某某孩子,资质稀松平常,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努力,德行高尚而又能力出众,在事业上做出一番不俗的成就。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我认为这和孩子父母的教育和培养方法息息相关。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两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德”、二是“勤”,而“德”要排在首要位置。
  
 父母对孩子从小要在品德培养上严格要求,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那主要是没有把“利”字看透,为人处事往往着眼于小利,成不了大才。
  
 如果一个人学业和事业总没有长进,那是因一个“懒”字丢不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离不开勤奋,即使再天资聪明的人,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发奋用功,学业也很难长进。
  
 我们总希望跟随品德高尚的领导工作,一个单位也会因有一位品德高尚的领导而顺风顺水,那是因为品德高尚的人能用他的思想去感化他人,品德越是高尚感化他人越是容易,事业的成就也会越迅速。
  
 在我们身边,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如行为失当,往往处于事事非非的风口浪尖之上。此时,财富已是祸端而深受其累。越是在混乱的世道,这种拖累越是严重,甚至会有家破人亡之灾。

《围炉夜话》第十六则

4. 《围炉夜话》第十九则

第十九则: 
  
  打算精明,自谓自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打算精明就是:会打小算盘。自谓自计用大白话讲就是: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人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物质上只为自己着想打算,想方设法捞好处占小便宜,不管公家或别人损失有多大,只要自己占到一分钱的便宜就能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二是在精神上,身边人都要无条件的哄着自己,让着自己。如果是单位领导则要求下属必须无条件顺从自己,吹捧自己。
  
 三是心中很少有集体的观念,对别人没有同情心。说话做事不会考虑身边人的感受,一切以自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在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汉字“舍得”,只有先“舍”后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一个自私的人自以为精明,实则失去的更多,败坏家业的也必是这种人。
  
 社会具有集体属性,一个人要在社会立足,必须善待身边的人,尽可能帮助他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换来的是集体大家庭的帮助。一个自私而又没有同情心的人,他的结局应该是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成了孤家寡人。
  
 朴实浑厚的人,在少年时由于忠厚朴实,不善于表现那种讨大人喜欢的小聪明,表面上可能显示出没有多么出色的才华。但由于他的品行忠良,长大成人后往往能稳重持家,振兴家业的也一定是这样的人。

5. 《围炉夜话》第八则

第八则: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悟:
  
 古训云:子不教父之过。吾只有一子,尝欲生二胎终不得。儿子虽为独子然未曾敢于放松管教,至今儿子已长大成人,品性良善、举止有礼。孩子其实是家长的影子,做父母的要做好言行的表率,身教为首,辅以严格的信条要求,决不可溺爱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今有父母担育子女之职而不承养育之责,孩子生下交由爷奶抚育,有溺爱之至者,幼子于怀中掌掴爷奶取乐,而爷奶亦乐为天伦,此等子女已为废物矣。入学而师亦不敢责,及成人则为“巨婴”,以吸食父母之血为生,呜呼!吾望其家族血脉已休矣!
  
 孩子的学业固然重要,然现在国人对孩子学业的看重已到病态,此中社会的导向作用已严重偏离,读书功利化达前所未有,岂非病矣。孩子走向社会终是社会的人,靠的更多是个人修养和能力,过分强化学业成绩而不重孩子道德修养与能力培养,实已步入歧途。
  
 待小人宜敬,此一点绝不敢苟同。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恶狗改不了吃屎。切不可有感化小人之心,否则定有“农夫与蛇”故事之祸。我等本性良善之辈只可“远小人”即可,任何付出真心企图感化小人的努力都是图劳,终反被其害。
  
 想起一句话: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精神病!共勉!

《围炉夜话》第八则

6. 《围炉夜话》三十二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日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古代的人把父子关系比喻为乔木和梓木,把兄弟关系比喻为花与萼鄂,把朋友比喻为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敦睦人伦的人,由天下万物之理推见世间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荐入太学的人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应明白这些称呼的内涵。 
  
 
                                          
  赏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正好对应着人世间的人伦之礼,高高的乔木下面伏着梓木,这正是人间父子关系的写照。同根而生,相互依存的花与萼,正是人间相互扶持,和睦相处的兄弟之情的写照。患难与共,这不正像朋友的情谊一般么?父子,兄弟,朋友这三种关系一直都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重视。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的称呼当中又包含着对其的期望,责任和使命。每个人都应当知书达礼,清廉公正,身体力行,无愧于这一高尚的称呼。

7. 《围炉夜话》之十六

教子严成德,勿以财累己。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尽,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译文:对子孙严格的,子孙较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子孙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家长教育的关系。又有些后辈原本十分聪明,却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钝,却成为品性很好的人,这就在于家长的栽培教育了。一个人品格之不清高,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不长进,是因为懒惰不勤奋。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居高位而又有权威,则感化他人尤其容易。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倘若处于乱世,则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赏析: 教育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子女的教育,不光要有爱心,还要注意方法。因材施教是教育者所应掌握的基本方法,有才华的子女,一定要严加管教,否则会因其骄傲而自毁前途,对资质一般的既要严格管理,还要多给于爱心,防止其沉沦堕落。
  
  德、财是社会的两大财富。许多人活得十分苦闷,丝毫没有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太过于对金钱的追求了,只有把对道德的追求放在首位,才能使自己免受金钱所累。

《围炉夜话》之十六

8. 《围炉夜话》记载了什么?

清代王永彬著的《围炉夜话》,共记载了184条人生的哲理和行为的标准,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无论你是从政、治学、经商,还是创办实业,无论你是成功者还是暂时的失败者,只要能认真读一读这两部人生哲言小品集,都会开卷有益的。《围炉夜话》文辞浅近、意旨深远,情真语直,意存劝诫,与《小窗幽记》相映生辉,同样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现代人生的意义。
明清小品大多立言精深,情趣盎然。张潮的《幽梦影》就闪烁着几百年前文人雅士的智慧火花,别具情趣,古意盎然。作者采用格言、警句、语录等形式,以优雅的心胸和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反映了东方式的高雅的生活品位和艺术情调。张潮是清代的才子,也是一位千古奇人,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见解,用小品的笔法书写出来。《幽梦影》既无长篇宏论,又非封建说教,自成一家。其题材广泛,遣词精辟,多则数行,少则三言两句。内容多涉及修身、处世、养生之道,是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一部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