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古文选(一)唐五代部分二

2024-04-28

1. 笔记:古文选(一)唐五代部分二

13、李颀《送陈章甫》 
  
 作者简介:
  
 1、李颀交友广泛,朋友有王维、王昌龄、綦毋潜、崔浩、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
  
 2、作品大都是古体诗,七言歌行尤为擅长。
  
 3、风格: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深沉,赠别诗也有特色。《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作品背景:
  
 1、陈章甫:高适《同观陈十六史新碑序》称他是“才杰”。
  
 2、这是陈章甫罢官返乡时的送行之作。送别诗。
  
 主旨内容:
  
 作者在送行题目下,通过表现自己对陈章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其人格的钦佩,蕴含对人生旅途险恶的感叹。
  
 内容分析:
  
 1、首四句点名送行时间为春暮夏初时节。
  
 2、中间八句从陈章甫的品德、外貌、才学、志节、行迹、胸襟和格调,写出其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貌特征。
  
 3、末六句照应送别诗题,设想旅途的艰辛,表示对陈章甫罢官返乡后境况的关切。
  
 领会写送别的六句诗表达的深意。
  
 1、末六句照应送别诗题,设想旅途的艰辛,表示对陈章甫罢官返乡后境况的关切。
  
 2、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
  
 分析诗中陈章甫的形象。
  
 1、此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
  
 2、行者是“郑国游人”,送者是“洛阳行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作者不为失意作苦语。
  
 3、诗末设想旅途的艰辛,也蕴含着人生旅途的险恶,语义双关,诗意隽永。
  
                                          
  14、王昌龄《从军行》 
  
 文学常识
  
 1、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江宁、王龙彪。有《王昌龄集》。
  
 2、以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擅长七言绝句,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思想内容
  
 通过描写西北边陲的廖廓景象,表达了守边将士不畏环境荒凉艰苦的豪情壮志,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人沈德潜称“不破楼兰终不还”句,可做归期无日看。今人刘永济也说“终”字,使人读之凄然,“终不还”一句说明九久戍之苦。从中可知,对作品主旨不必做单一理解。
  
 艺术特色
  
 1、篇幅虽小,但描绘的空间却非常阔大。
  
 诗人依靠想象的力量将东西相距数千里的青海与玉门关有机的整合在一幅画面中,显示了西北边陲的广漠无垠以及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诗歌意境也因而显得壮阔雄浑。
  
 2、用语注意色彩的调配。
  
 “青海”“雪山”色彩暗淡,“黄沙”“金甲”色彩浓重,两者交相映衬,写出边塞的空旷、寂寥、荒寒,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15、王昌龄《出塞》 
  
 文学常识
  
 作者背景
  
 本诗为边塞诗。乐府旧题《出塞》,其传统写法都是歌咏征戌之事。原作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边塞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推许,明人李攀龙赞许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思想内容
  
 此诗描写雄伟的关塞、辉煌的征戍历史。
  
 表达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对英才良将的企盼和抗敌卫国的豪情。
  
 艺术特色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互文,“秦”“汉”二字,互文见义,穿越千年、概括古今,揭示了世代边境不宁,士卒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
  
 2、互文见义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凝炼,择取关关塞的典型镜头,涵盖了过去与现在的边塞场景,沟通了荒凉景物与思乡情怀的联系。
  
 最后两句典故的作用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城龙将”指西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以怀念李广,暗示朝廷用人不当,强烈希望有英才良将克敌制胜,为国安边。
  
 2、运用典故及“但使……不教”的呼应句式使讽刺意味稍委婉,充分体现了王昌龄七绝内蕴丰富,饶有余味的特色。
                                          
  16、李白《蜀道难》 
  
 文学常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续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集》
  
 2、性格豪迈,渴望建立功业,同情下层人民,关心国家政局,热爱祖国山川,对唐玄宗后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现实表示出极大不满、抨击。
  
 3、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迈飘逸,色彩瑰伟绚丽,语言清新俊逸。
  
 背景: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此诗最早见于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
  
 思想内容:
  
 将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展开丰富想象,描写蜀道艰难。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唐王朝社会政治前景的关切和忧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重复的使用。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串联三个部分的线索,使全诗一气贯通。
  
 2、这两句在诗中三次重复,犹如乐曲主旋律,奠定了全诗雄放的基调。
  
 艺术特点
  
 1、将奇特的想象、次衣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糅合为一体的浪漫主义表现特点。此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①依靠奇特的想象来形容蜀道的奇险无比;
  
 ②运用极度夸张的笔法写出蜀道山水的非凡气势;
  
 ③瑰丽的神话传说为蜀道抹上苍凉迷离的色彩。
  
 这三方面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以超现实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现实情感。
  
 2、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
  
 ①本文为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长短参差,灵活多变。
  
 ②语言则有意打破匀称,多散漫舒展,但间或运用对偶,多用虚词,不避重复,具有爆发力和动荡美。
                                          
  17、李白《古风》 
  
  
 《古风》即古诗体,名为“古风”,有继承《诗经》“国风”传统之意。
  
 共59首,所涉内容广泛,本诗为第19首。
  
 本诗为游仙题材和五言古体诗。
  
 思想内容
  
 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
  
 作者关注时事政治,反应出洛阳一带安史之乱以后,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给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赋予了现实生命。
  
 艺术特色
  
 1、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自天上俯视人间,从大处着笔,从宏观的角度描绘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灾难,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2、前后对照,既表现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抗
  
  18、《梦游天姥吟留别》 
  
 说明失踪神仙世界的象征意义。
  
 神仙世界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仍保持了蔑视权贵,放浪不羁的个性,表现出绝不“摧眉折腰”的叛逆精神。
  
 艺术特色
  
 这首诗展现了其丽恍惚,缤纷多彩的艺术境界。
  
 1、得之于诗人非凡的想象。
  
 诗人在梦中生天乘云,想落天外,这种超现实的虚拟境界积淀了他长期漫游名山大川的经历、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作品的意境。
  
 2、得知于大胆的夸张。
  
 对于天姥山的雄伟气势,对登山之路的异常奇险,对众仙聚会的热烈场面的描写都因诗人的夸张笔法而呈现出新奇之感,诗歌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绚丽情调。
  
 3、句式多变。
  
 句式主要是七言兼用四、五、六、九言,还参用了《楚辞》句法,参差多变、收放自如。
  
 诗的辞采鲜明,语言飞动有力,极富艺术表现力。
                                          
  19、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思想内容
  
 1、书写受现实压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愁怀。
  
 2、抒发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
  
 3、诗人既有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也有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
  
 4、诗中的思想感情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但其主调仍不失豪迈雄放。
  
 艺术特色:
  
 1、此诗的语言驱遣自如,风格自由奔放。
  
 2、诗的首两句用散文化的长句,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
  
 “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句气概豪放,贴切流利。
  
 简析“弃我去者”两句的内涵。
  
 1、“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2、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月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20、李白《将进酒》 
  
 说明本诗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的关系。
  
 1、起首以“君不见”提唱,两个排比句辟空而降,悲叹岁月蹉跎、生命短暂。
  
 2、“人生”两句在及时行乐的狂放中表达积极用世的渴望,情绪由悲转乐。
  
 思想内容:
  
 1、总括:写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2、李白在乐府旧题上推陈出新,重点写借酒消愁,抒发了久蓄胸中的牢骚不平情绪,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3、全诗悲叹中有阔达,失意中有自信,激愤中有排遣,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狂傲豪放的个性。
  
 艺术特色
  
 1、诗人多1用夸张手法。
  
 ①以巨大的数字进行修饰,用来加强情感的气势和力度。
  
 ②以反向对比的夸张来皆是诗意,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天上来”与“不复回”的反向更显黄河的壮浪,人生的渺小;
  
 “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朝”与“暮”的反向,把本来短暂的生命说得更为短暂。
  
 2、通篇以七言句式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参差错综,一气奔注。
  
 以散行为主,间以对偶,节奏疾徐多变,与跌宕起伏的情绪相应。
                                                                                  
 李白的创作特点: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浪漫主义。
  
  21、高适《燕歌行》 
  
 1、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以岑参并称“高岑”。
  
 2、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慷慨奋进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能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
  
 3、擅长七言歌行,沉雄悲壮,激昂慷慨,有《高常侍集》。
  
 思想内容
  
 这首边塞诗高度概括了唐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①包括对唐军以身许国慷慨杀敌的爱国热情的歌颂,
  
 ②对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的指责,
  
 ③对广大战士离家万里艰苦征战的同情,也融入了诗人从军边塞的经历和体验,就思想内容的丰富及深刻而言,堪称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说明此诗中笔法多变,节奏不同,修辞多样,达到了内容与深情的和谐统一。
  
 1、善于描摹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再现士卒们丰富的内心感情。
  
 笔法多变,既有对战士的概括叙述,又有对生活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还有写景的映衬,抒情的渲染,议论的点化,几者灵活结合。
  
 2、是七言歌行体,四句一转韵,押韵大体平仄相间,诗的音韵、节奏与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达到了内容、声情的和谐统一。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②对偶,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③比喻、夸张、反问、用典等互相配合,增加作品艺术感染力。
  
                                                                                  
  22、高适《封丘县》 
  
 思想内容
  
 叙写诗人在任职封丘县蔚期间的内心冲突和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像陶渊明一样辞官归田的向往,展现了一个正直、傲岸、充满仁义又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形象。
  
 艺术特色
  
 1、本诗为七言古诗,全诗槑部分四句的一、二句为伞行。(诗歌中不对偶的句子)
  
 2、此诗每部分一韵,换韵时平仄相间,有抑扬顿挫之妙。
  
  23、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2、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转向衰落时期,诗歌全面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
  
 3、其诗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五言、七律的成就尤高,被后人评为“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对后世诗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思想内容:
  
 诗人登塔远眺,俯仰无限空间和茫茫神州百感交集,流露出他对时局动荡的隐忧,对清明政治的深切怀念。
  
 艺术特色:
  
 清人仇兆鳖《杜诗详注》云:“俯仰高深之境,盱衡古今之识,感慨身世之怀,没不曲尽篇中。”
  
 1、诗人笔力雄健,仰视苍天,俯瞰神舟,描写极具气魄。
  
 如借“高标”极言塔高,用“跨”把“高标”和“苍穹”相连,既夸张又形象。然后以“烈风”来衬托,再加上“无时休”更突显塔之高度。
  
 “泰山”四句中以“破碎”、“不可求”等语,在写景中似影射政局之昏暗。
  
 2、运用典故与比喻。
  
 用“瑶池饮”典故、“黄鹄”、“随阳雁”的比喻,也有讽喻现实之意。
  
  24、杜甫《兵车行》 
  
 本诗是一首新题乐府诗,叙事诗。
  
 时代背景及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
  
 唐朝对吐蕃、南诏连年征讨,甚至用强迫的手段募兵。
  
 “于是行者仇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现实。
  
 思想内容: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进行强烈谴责,控诉这种政策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叙事特色
  
 诗人十分注意叙事参差变化和开合呼应。如把亲人送别征夫的场面置于篇首,从情感上入笔渲染悲剧气氛,在篇末凄凉的画面与开头呼应中间,用对话方式写役夫伸恨。通篇时开时合,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
  
 总括:
  
 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诗。
  
 本片主体部分以役夫述言的方式直接倾诉,语言通俗浅近,句式和用韵富于深情顿挫之妙。
  
 全诗寓抒情于叙事之中,传达出乐府诗体的神韵。
  
 请分析《兵车型》的思想内容与叙事特色
  
 答:
  
 1、思想内容全:诗分为三部分 ,起始句至“哭声直上千云霄”为第一部分,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征人出发,亲人送别的场面,揭示扩边战争的罪恶。
  
 第二部分自“道旁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用问答句提起,以正夫之口先叙述其终生征战之苦惧,继而写在扩编战争直接影响下农村凋敝的景象,真实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带来的灾难。
  
 第三部分自“长者虽有问”至篇末,写地方官吏的催租逼税,无异雪上加霜,并把笔触伸向宁可生女不生男的社会心理,最后,以鬼哭与开头的人哭相呼应,以悲剧情调进一步谴责战争的罪恶后果。
  
 2、叙事特色: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十分注意叙事的参差变化和开合呼应。
  
 如把亲人送别征夫的场面至于篇首,从情感上入笔渲染悲剧气氛,在片末又突出白骨遍野鬼哭秋秋的凄凉画面与开头呼应,中间用对话方式写役夫伸恨。时合时开,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
                                          
  25、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千古名句的深刻含义。
  
 1、艺术概括力极强,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示出盛唐时代在所谓“盛世”掩盖下的本质真实有时代认识高度;
  
 2、“朱门”与“路有”形成强烈对比,突显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极端不公;
  
 句中“酒肉臭”与“冻死骨”呈现出两幅鲜明的画面,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困苦死难突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触目惊心。
  
 说明此诗具有的“史诗”特性
  
 1、首先,从自身经历和家庭遭遇出发,叙述自长安赴俸先途中的一路见闻和内心情思,其中有对自己个性、政治怀抱和家庭悲剧的真情诉说;
  
 2、又有对当前朝政昏暗、君臣穷奢极欲、社会矛盾尖锐等社会现实的揭示,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3、即可看作自身对以往生活体验的全面总结,更是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国家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和未来前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意见。
  
 4、作者个人的身世和情志在诗中与当时唐王朝的社会现实得到最紧密的结合,个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当时举世存在的苦难,堪称真正的“史诗”长卷。
  
 分析此诗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此诗是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反映了杜甫诗歌创作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2、其境界阔大,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语言精炼苍劲,音调铿锵浏亮,节奏顿挫变化,体现了杜甫五古长篇共有的艺术特色。
  
  26、杜甫《登高》 
  
 内容分析
  
 1、前四句写景着眼“秋”字,写登高所见的秋天景色。
  
 首联写近景、局部之景,一句仰视、一句俯瞰;
  
 韩联写远景、整体之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
  
 2、多角度描写。
  
 既有从听觉形象出发对猿鸣、落叶的描写,也有从视觉形象出发,对渚清沙白和滚滚江流的描写。有声有色,动静相衬,多层次,多角度的交织组合,构成了富有立体感的深秋三峡图。
  
 3、后四句抒情,着眼“悲”字,抒登高所生的情怀。
  
 ①颈联“万里”一句从空间说,“百年”一句从时间说,既有对个人身世境遇的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
  
 ②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则凝聚了上述复杂情思,困难与家仇打成一片,在巨大的矛盾痛苦中结束全诗。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象,后四句写登高所生的多层感触,表达了对个人身世境遇的感伤,对国家局势动荡的忧虑。
  
 艺术特色
  
 写景仰俯兼顾、动静相衬、意境深远以及通篇对仗的艺术特色。
  
 1、本片语言极为精炼。
  
 如“万里悲秋”两句,十四字之间有多层可悲的含义:
  
 他乡作客,一可悲
  
 经常做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正当萧瑟之秋,四可悲
  
 重阳佳节无赏心乐事,五可悲
  
 独自登台,六可悲
  
 抱病登台,七可悲
  
 多病缠身,八可悲
  
 年过半百一事无成,九可悲
  
 层层渲染,重重叠加,对内心情感深层开掘,把无限酸辛压缩在一联之中,语言概括而感情容量极大。
  
 2、此时,打破一般律诗中间两联相对的常规,通篇运用对偶格律严谨,具有匀齐对称的形式之美。(举例分析)
  
 ①如首联中“风急”与“天高”。“渚清”与“沙白”
  
 是句中对,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痕迹,读来十分流畅。
  
 明人胡应麟《诗薮》赞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有人甚至称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②,音调的调配也颇讲究,如双声叠词“萧萧”、“滚衮”,两字叠韵“潦倒”、“新停”,“艰难苦恨”,一字一调,使全诗音调谐婉而适于吟诵。
                                          
  27、杜甫《又呈吴郎》 
  
 思想内容:1、1、此诗是以诗代简之作。
  
 2、通过劝说吴郎不要禁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同情。
  
 3、揭示造成百姓困穷的社会根源是累年战乱,官府正敛,反映了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
  
 艺术特色
  
 1、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由近及远。
  
 从围篱防窃的小事,寡妇扑枣想到百姓、时局,挖掘社会根源,提升了思想高度。
  
 2、劝告方式上: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宁有此”有哀怜老妇之意,“转须亲”则是对吴郎的暗示。
  
 3、语言上:活泼,具有形式美、音乐美,善用虚字作为转接。如“不为”、“只缘”“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灵活流转,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笔记:古文选(一)唐五代部分二

2. 笔记:古文选(一)唐五代部分四

46、王建《水扶摇》 
  
 文学常识:
  
 王健,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题材与风格与籍相似,所作世称“张王乐府”。
  
 有《官词》一百首,当时就流传广泛。
  
 有《王司马集》。
  
 写作特点及艺术特色
  
 诗设为第一人称,以纤夫自述的口吻直接叙说,可分为三部:
  
 ①总叙纤夫被奴役的痛苦。
  
 ②具体描写纤夫白天黑夜的劳作。
  
 ③写纤夫无奈的心理和愿望。
  
 全诗在叙述中描写了纤夫的生活状况,展示了其心理演变,刻画入微。
  
 诗歌语言整体通俗,但时有凝练精警之句,结句犹有余韵。
  
 思想内容
  
 描写江上纤夫的辛勤痛苦,反映出当时的繁重,体现出作者同情下层贫苦百姓悲惨命运的人道情怀。
  
 本诗为乐府诗,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47、白居易《轻肥》 
  
 1、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
  
 2、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反对一昧“嘲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
  
 3、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①,其讽喻诗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关心民生,切中实弊,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悦府》组诗。
  
 ②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艺术成就很高,白居易诗风平易通俗,与元稹相近,时称“元白体”。有《白氏长庆集》。
  
 层次结构:全诗分四层
  
 1、前四句鲜以叙述起笔,再点出抨击对象是宦官。
  
 2、接四句写宦官走马赴宴。
  
 3、然后六句学军中宴会的场面,突出其豪奢。
  
 4、最后两句笔锋推向当时国情,展现江南大旱,饥民相食的惊心动魄一幕。
  
 这是一首讽喻诗,选自《秦中吟》,是其中的第七首。
  
 轻肥:轻裘和肥马,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指达官显宦的豪奢生活。
  
 中唐后,朝政腐败表现之一是宦官专权,史载“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
  
 这首诗以“直赋其事”的笔法真实地反映这一现实,揭露了宦官的豪华奢靡和娇横跋扈,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所以“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往往“翠章显其志”,多用说理显示。但此诗末两句,却展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残酷事实,这与前面的描述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有力揭示出社会不公,撼人心魄。
  
  白居易 
  
  48、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思想内容
  
 通过上阳宫女一生幽闭深宫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广选妃嫔的残恶行径。
  
 内容结构(可供论述举例时使用)
  
 这首诗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头到“零落年深残此身”,写上阳宫的环境和老宫女的身世。
  
 第二部分自“忆昔吞悲别亲族”到“一生遂向空房宿”,追忆她入宫的往事。
  
 第三部分自“宿空房,秋夜长”到“东西四五百回圆”,具体描写宫女在上阳宫的寂寞岁月。
  
 第四部分自“今日宫中年最老”到“天宝末年时世妆”,描写上阳宫女垂暮之年的情状。
  
 第五部分诗的尾声,卒章显志,直接书写诗人感慨。
  
 分析上阳宫女形象
  
 1、诗歌塑造了一个白头宫女的典型形象。
  
 2、上阳宫女豆蔻年华入得深宫,忍泪痛别亲人,孤身到老,与外界分离,凄冷寂寞而又毫无出宫希望。
  
 3、表现出在封建压迫下,老宫女凄凉幽怨而又绝望的心境。
  
 艺术特色
  
 1、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平易自然,具有民歌风调。
  
 2、采用“三、三、七”的句式和民歌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手法,音韵转换灵活。
  
 3、以叙事为主,不断穿插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加上简洁的抒情和议论,生动形象。
                                          
  49、《长恨歌》 
  
 诗歌内容结构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按情节发展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生活及李隆基沉迷声色;
  
 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中兵变爆发,贵妃殒命,李隆基感伤不已;
  
 第三部:分写李隆基重归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无限思念;
  
 第四部分:道士在仙境找到杨玉环和杨玉环的忠贞不渝之情,最后两句点名“长恨“”的题旨。
  
 
  
  
 简析此诗以描写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1、叙事诗,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想象,染上哀婉浓烈的抒情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情节生动曲折。李杨情事本身离奇独特;诗人精心构思。
  
 如马嵬事变后,后面用大量篇幅叙写李赴蜀、还京、回宫一路对杨的无穷思念,细致刻画其内心活动,生发出道士寻找杨玉环、杨玉环在仙境等一系列情节。
  
 3、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悲剧气氛更加浓烈“长恨”抒情主题也更强化。
  
 
  
  
 关于此诗主题的几种说法分析,作者写作此诗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①一出被美化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杨、感情的生死不渝,则不禁感动与激赏,对李、杨的生死相隔,作者深表同情,对李、杨的荒淫误国有所讥讽。
  
 ②对李、杨悲剧依据了史实与传说,融进了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
  
 ③前半部分讥刺讽喻李阳的荒淫误国,但旨意还是同情爱情悲剧与歌颂人间真爱。
  
 ④诗人热情歌唱了悲剧中这种患难、忠贞、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分析李隆基、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
  
 1、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突出李隆基找先早的荒淫误国和后来对杨玉环的笃诚思恋,侧重描绘了杨玉环的娇媚恃宠及在蓬莱仙境仍对李隆基忠贞不渝。
  
 2、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细致刻画了李隆基从傍晚到入夜、夜深、黎明、清晨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
  
 再如“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杨玉环的震惊、激动、惶恐、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情,如黄周星所言:“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
  
 
  
  
 说明诗中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多种修辞方法娴熟自如,诚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
  
 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对偶、双关,写出二人深情。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顶针,表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对政事的荒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为夸张和对比手法,表现杨贵妃的美貌及受宠。
  
 “梨花一枝春带雨”为比喻,表现出杨贵妃即使哭泣也美丽的容貌。
                                          
 
  
  
  50、元稹《遣悲怀》 
  
 元稹,字微之。
  
 与白居易、李绅一起创作新乐府,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他的古、近体诗也有不少佳作。有《元氏长庆集》。
  
 思想内容: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2、对亡妻的思念,平易的语言写夫妻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触景生情,思念在生活点滴中。
  
 3、直抒胸臆,纯朴感人,被誉为悼亡诗的典范。
  
 
  
  
 分析诗中写四件生活琐事和最后的直抒胸臆,说明此诗善于选取生活细节的写作特色。
  
 将多年悼亡哀痛之情通过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以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情真意切。
  
 ①首联以“眼前”情事,印证亡妻“昔日戏言”,意为亡妻的音容笑貌以及往事仿佛都在眼前,悲凉之意暗笼下文。
  
 ②颔联写亡妻的衣裳已都施舍,但其亲手缝制的衣物却不忍动用,以作永久的纪念。
  
 ③颈联写诗人因念及旧情,伺候王七的奴仆也得到格外恩惠;因遵亡妻梦中所嘱,送钱给相关亲友。中间两联共写四件生活琐事,折射了诗人心中沉痛的哀思。
  
 ④尾联诗人先荡开一笔,写夫妻死别本是人之常事,但亡妻与己共处患难,如今触目伤情,百事堪哀,最后以“百事哀”关合全篇所言情事。
                                          
 张籍江南多酒家,王建水边忧纤夫。
  
 居易大旱揭官宦,上阳白发悲宫女。
  
 长恨李杨生死隔,元稹悼妻百事哀。
  
  51、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有《李长吉歌诗》。
  
 诗中多生不逢时的感慨,并能“深刺当时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擅长乐府诗,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但往往过于雕章逐句,怪诞奇诡,有理不胜辞的缺点。
  
 刘郎:汉武帝刘彻。
  
 全诗14句,共分三部分。
  
 1、首四句先写箜篌,乐声、演奏者姓名、时间和地点的介绍穿插其中。
  
 2、“昆山”两句,直接描摹乐声的音质特点和乐声情感色彩。
  
 3、后八句则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可感的形象描写音响效果,诗境幽深渺远,引人联想。
  
 思想内容
  
 1、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描摹音乐的名篇。
  
 2、作者凭借丰富的艺术想象,采用一连串奇特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之精、曲调之美、感染力之强,也渗透了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情思。
  
 3、此诗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
  
 
  
  
 艺术特色
  
 构思独辟蹊径,以新奇取胜。
  
 1、仅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描摹乐曲本身,而用大量笔墨渲染乐曲的动人效果。
  
 2、诗歌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移情于物、已实写虚等,把抽象的听觉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颇富浪漫色彩。
  
 
  
  
  52、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乐府诗共12句,结构上顺序分明,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以汉武帝的身后事,感叹岁月易逝,人生难久。
  
 中间四句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悲戚形状。
  
 最后四句写出城后途中萧瑟悲凉的情景。
  
 
  
  
 思想内容
  
 1、这是李贺咏史诗的代表作,诗以金铜仙人临去汉宫时表达的亡国之殇。
  
 2、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并为自己仕进无望、报国无门而深感悲凉。
  
 
  
  
 艺术特色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善于渲染悲剧气氛,创造出一个铜人辞汉的悲凉哀怨意境。
  
 秋风、马嘶、桂花、苔藓、酸风、明月、衰兰等景物都既具深秋特征又染上衰败凄恻的主观色彩。
  
 2、善用拟人手法。
  
 如汉月相伴,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设想极为奇特。
                                                                                  
 张籍江南多酒家,王建水边忧纤夫。
  
 居易大旱揭官宦,上阳白发悲宫女。
  
 长恨李杨生死隔,元稹悼妻百事哀。
  
 李凭中国弹箜篌,金铜仙人泪先流。
  
 
                                          
 
  
  
  53、杜牧《过华清宫》 
  
 杜牧,字牧之。有《樊川文集》。
  
 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处于晚唐衰世,怀抱难以施展,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因此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
  
 诗、赋、古文俱工,诗歌成就最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
  
 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尤有远神逸韵。
  
 内容结构
  
 1、诗歌前两句写从长安回望骊山,景色绮丽,宫殿宏伟,极有帝王气派,而千门万户,次第洞开,又使人想象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2、第三句推出描写的主体,“一奇红尘”和“妃子笑”两个似乎不相干的意象并置,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3、直到末句揭示其中联系,点名这不过是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淫失政,便都跃然纸上。
  
 4、而已前两句郑重其事的描写相对照,便增添了讽刺的辛辣意味。
  
 思想内容
  
 本诗选择“飞驰以进”这一关键史实,揭露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欢心而不惜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力地鞭挞了帝王后妃的骄奢淫逸,堪称“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选取历史事实,揭露统治者的荒唐行径,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分析此诗将“一奇红尘”与“妃子笑”两个意象并置的艺术效果。
  
 第三句“一奇红尘妃子笑”举重若轻,实际上大有深意。
  
 南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
  
 将这两个意象并置,点名这不过是满足一口一级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批判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淫失政,与前两句郑重其事地描写相对照,更增添了讽刺的意味。
                                          
  54、杜牧《早雁》 
  
 这是一首咏物诗。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南侵,边地人民受尽侵扰,纷纷逃亡。
  
 杜牧当时担任黄州(湖北黄冈)刺史,闻讯之后,深为边地人民担忧,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他的关切与同情。
  
 思想内容:同情边地人民的遭遇,讽刺朝廷的麻木不仁。
  
 4、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内容结构)
  
 整体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抒情达意,表面上句句写早雁,实际上句句写难民。
  
 1、首联写大雁早早飞向南方,因受弓箭惊扰而四散飞逃,以此比喻边民惊恐万状,流离失所。
  
 2、颔联写大雁飞经都城长安,形单影只,冷寂苍凉,隐喻朝廷对百姓苦难麻木不仁,寄寓着诗人的讥讽。
  
 3、后两联设身处地为大雁着想:既然胡骑满地,春天也不能返回北方,那还不如暂留南方,安居潇湘。
  
 表面上句句叮嘱大雁,实际上是同情难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55、李商隐《安定城楼》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有《李义山诗集》。
  
 一生困顿失意,有政治抱负,所作多抒发时代乱离、人生失意的感慨,有大量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
  
 艺术上兼长各体,七律成就尤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华丽,旨具幽深,耐人寻味,部分作品隐晦迷离,令人难以索解。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内容结构
  
 全诗文情跌宕,而脉理清晰。
  
 1、首联扣题,写楼之高景之远。
  
 2、颔联转入感叹身世,只述贾谊、王粲两位前贤遭遇,而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已和盘托出。
  
 3、颈联抒写抱负、境界阔大,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堪称全篇警策,因而深得宋代王安石称赞,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
  
 4、尾联借庄子寓言表明自己敝屣利禄,正告某些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说明诗中所用典故及其作用
  
 本片用典贴切而又灵活自如。
  
 贾生年少,王粲登楼,与作者处境和感情吻合。
  
 范蠡典故是暗用,如盐入水,不漏痕迹。鹓雏、鸱枭的典故对比鲜明,既有坦荡剖白。又有冷峻讥讽
                                          
  56、李商隐《无题》 
  
 内容结构
  
 此诗追怀一次难忘的宴会。
  
 1、首句写宴会时间,叠用两“昨夜”,写出星光闪烁,春风骀荡,已见得追思不置。
  
 2、次句写宴会地点,在贵家后厅,“画楼”,“桂堂”,极为优美华贵,宴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有难忘之美人在(当是贵家的一位女子)。
  
 3、三、四两句写自己与美人形体不能相接,而心灵可以相应。
  
 4、五、六两句写宴会热烈场景,送钩射覆,虽隔座分曹,但目成心会,已。使诗人深深陶醉,故倍感酒暖灯红。
  
 5、没二句听鼓应官,走马兰台之际,追思昨夜,不禁怅然若失,顿起身若转蓬之感。恋情练琴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嗟叹交汇,使此诗在绮丽流动的风调之外增添了沉郁悲慨的感伤色彩。
  
  57、李商隐《锦瑟》 
  
 这是一首作者自伤身世遭际的抒情诗。
  
 艺术特色
  
 1、诗中所用典故的原意及其象征意义。
  
 中间两联辞采斐然,联想丰富,连用四个典故又具有象征意义,读之令人心有所感,但又难以且也不必一一指实,提供了多方开发的可能,读者仅可以浮想联翩,玩味不尽。
  
 ①“庄生蝶梦”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往事如梦;
  
 ②“望帝名鹃”望帝是古代蜀国君主,失国死后化成杜鹃。借喻自己悲怀难诉,只能寄托于诗歌;
  
 ③“月明珠泪”借以感叹身处明世而被埋没的命运;
  
 ④“日暖玉烟”喻指自己的理想可望不可及。
  
 2、全诗将警策的立意与深奥的典实、华美的辞藻相互结合,形式上属对精工、声韵谐婉,堪称唐代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义山诗“沉博绝丽”风格的代表作品。
  
 义山诗: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58、温庭筠《苏武庙》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世称温方城、温助教。有《温飞卿集》。
  
 温庭筠诗词并工,其诗工于体物,设色艳丽,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又“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对词的格律形式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成为花间词风的代表。
  
 3、以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花间词》收其词66首。
  
 内容结构
  
 1、首句从苏武和汉使会见的情景切入,写出其骤然见汉使时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以“销魂”二字概括。
  
 次句由人及庙,渲染苏武庙苍古肃穆,为下文追思苏武事做铺垫。
  
 2、颔联上句写胡天月冷,望月思乡,下句写塞草凄迷,牧羊晚归,形象地表现了苏武19年幽禁生活的单调、孤寂、心悬故国、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
  
 3、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4、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回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思想内容
  
 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大义凌然,彪炳千秋。
  
 作者所处晚唐,国势衰颓,变故迭起,诗人弘扬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系故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这首诗因成功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名作。
  
 艺术特色
  
 1、巧对: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
  
 2、反衬: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
  
 从情感内涵来看,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一个历尽艰苦、白头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回想盛年初始情况,禁不住感叹唏嘘十分自然。

3. 笔记:古文选(一)唐五代部分三

杜甫五首诗内容小口诀: 
  
  杜甫登塔忧时局 
  
  叙事呼应兵车行
   
  
  朱门酒肉路死骨 
  
  登高悲秋多白头 
  
  又呈吴郎防小偷 
  
  杜甫的创作特点:叙事、格律、忧国忧民、现实主义。 
                                          
  28、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
  
 流派: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作品:其边塞诗多表现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擅长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人称“语奇体俊,意亦造奇”。
  
 内容分析
  
 1、首句写实景。
  
 从长安到安西,路途漫长,自西回望东面的长安,远行之人不免心潮起伏。
  
 2、第二句承上,因心潮起伏以致潸然泪下。
  
 3、第三句点题,并进一步交代是“马上相逢”,特定的场景发人遐想,与“路漫漫”相呼应,而“无纸笔”不经意的带出最后一句。
  
 4、末句表示与家人的情感牵,句意一脉相连,一气呵成,易处见工,亲切有味。
  
 思想内容:
  
 天宝八年(749)冬,岑参自长安远赴安西(新疆),途中遇赴京述职的友人,写下此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真实地表达了远离故园后思乡的深挚感情,此诗用的都是家常话,但发自内心,不假雕饰,情景真切,故成为千古绝唱。
  
  29、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思想内容: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豪迈乐观的情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无不胜的坚强信心以及高昂的爱国精神。
  
 说明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险恶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唐军战士出征时的艰苦卓绝,以及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
  
 内容结构:诗分四层。
  
 1、描写白天黑夜奇特的边塞绝域风光,以险恶环境作为背景。
  
 2、正面写战争烽烟,“汉家大将西出师”句紧扣题目。
  
 3、虚拟之词,设想唐军将士的半夜行军、边地严寒、临战的紧张气氛,给下文做铺垫。
  
 4、最后三句是对战果的推测,以唐军不战而胜收束全诗。
  
 艺术特色(分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节奏特点与乐观精神、英雄气概的联系)
  
 1、意境雄浑壮奇,善用夸张手法绘景状物。
  
 黄沙入天、风吹石走的绝域风光,风刀割面、马毛结冰的恶劣环境,匈奴马肥、战尘乱飞的紧迫情势,都着力反衬出唐军将士出征时艰苦卓绝,及其不为艰险的壮志豪情。
  
 2、善于细节描写。
  
 如“半夜行军戈相拨”、“马毛带雪汗气蒸”、“幕中草嫩砚水凝”等,把边地深夜的严寒、大漠夜行军的艰辛等情景表现得十分逼真。
  
 3、音乐性强。
  
 句句押韵,三句一转韵,韵位密集,平韵与仄韵交替更易,节奏顿挫促迫,声调激越豪壮,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30、李华《吊古战场文》 
  
 李华,字遐叔,有《李遐叔文集》。
  
 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以潇颖士齐名,主张宗轻,强调文章教化作用。
  
 思想内容
  
 生动描写了古战场的凄惨气氛,战斗的酷烈场面以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反对之情,作者主张以施仁义、行王道为宗旨来安定边防。
  
 内容及层次结构:
  
 1、文章从描绘古战场的凄怆景色入手,以“常覆三军”为行文纲领,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展开对边地战争的历史回顾和对战争酷烈、悲惨的描述,提出以“仁义”、“王道”安抚四夷,反对穷兵黩武。
  
 2、进一步揭示穷兵黩武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主张以“守在四夷”来安定边防。
  
 3、新闻干物清新,次第井然。
  
 艺术特色
  
 1、想象丰富,虚实交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对古战场惨烈场景的种种描绘,时虚时实,或动或静,场面真切,意象生动,大多出于作者非凡想象。
  
 感性具体的场景描写与理性的回顾历史、议论时政相结合,使文章宗旨步步推出,鲜明地表达了对战争的立场和观点。
  
 2、骈体文
  
 句式在整齐中求错综,大体四言为主,间用五、六、七言,骈散相间,起偶错杂,相对于通篇四、六言的骈文,更为灵活自由。
  
 且每段押韵、平仄交错,由抑扬抗坠的韵律美;各段开头多以“吾闻夫”、“吾想夫”、“吾闻之”提领全段文字,使文气流荡,不致板滞。
  
 由于作者追求变化,本文成为声情并茂的骈体名作。
  
  31、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字文初,一作文明。有《司空文明诗集》。
  
 “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五律,诗的内容多写送别、赠答和旅思之作。
  
 明代胡震亨评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催峒、耿湋、夏侯夏)
  
 内容分析
  
 诗歌前四句诉悲,后四句言喜。
  
 首联研独居山野之悲,颔联言环境气氛之悲。
  
 颈联言孤独中见访之喜,尾联言缘分亲情之喜。
  
 前四句诉悲实为后四句言喜之衬托。一悲一喜,悲喜交集,但喜中含悲。总的情感倾向是悲凉。
  
 艺术特色:
  
 总:比兴兼用。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树之黄叶比喻人之衰老,而且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
  
 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32、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应物,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其诗以写山水田园著名,也有部分诗作反映社会离乱和民生疾苦。
  
 擅长五言,被白居易评为“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内容分析:
  
 1、诗的前两句写涧边的幽草和黄鹂;
  
 2、后两句写涧中的潮水和空舟,风景优美如画,融入了作者心中不得其用的忧伤,以及对悠游自在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艺术特色
  
 ①以动衬静、动静相映,通过幽草、深树、黄鹂、晚雨、野渡、舟横等意象,组合成富于暮春郊外特征的画面,短短四句就展示了大自然的野趣。与诗人忧伤恬淡的胸襟情怀交融在一起,使其成为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的绝唱。
  
 ②细味“幽”、“深”、“无”、“自”等字眼,可了解作者面对春景的心灵状态。
  
 分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出的忧伤恬淡的胸襟情怀。
  
 通过涧中潮水和空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心中不得其用的忧伤,以及对悠然自在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3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李益,字君虞。有《李君虞集》。
  
 2、以写边塞题材文明当时,内容丰富,雄浑高奇。七绝成就最高,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为开元以后第一。
  
 内容分析
  
 1、首两句写诗人登城时所见边地情景,“月如霜”点明夜晚,“回乐烽”、“受降城”点名地点,描写了征人所处的典型环境。
  
 2、第三句“吹芦管”则是引起诗人情思的媒介,由此触发末句的合理想象,抒发了久戍边地的将士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
  
 受降城:回乐县(今宁夏)
  
 艺术特点: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是具有边塞荒凉、凄冷特征的视觉形象。
  
 2、第三句描绘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则是特定环境下出现的听觉形象。
  
 3、视听感受的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驱动力,浓重乡愁,回味无穷。
  
 
                                          
 
                                          
   岑参李益走边塞,  
  
   西北边疆闻笛声。  
  
   李华战场写古文  
  
   司空应物歌山水  
  
 一、韩愈、刘禹锡、柳宗元
  
 二、白居易、元稹、李贺
  
 三、其他诗人:李华、司空曙、韦应物、李益、张籍、王建
  
  34、韩愈《山石》 
  
 1、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文公,韩吏部。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2、文: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力斥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
  
 散文众体兼擅,多有创新,成为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3、诗歌:与孟郊开创险怪诗派,开“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产生很大影响。
  
 思想内容
  
 1、本诗为纪游诗,叙洛阳城北惠林寺之游。
  
 2、叙述了从登山、到寺、夜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山野的自然美和寺僧招待的人情美。
  
 3、并在山行之乐中寄托深沉的人生感慨,表现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内容结构:全诗二十句,可分四部分。
  
 1、写进山到寺的一路景色和作者感受。
  
 2、写寺中和尚的热情招待。
  
 3、写夜宿山寺的见闻和天明离寺下山的晨游。
  
 4、末四句以议论、抒怀作结,表现了此次游山引发的感慨。
  
 艺术特色:
  
 此诗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品。
  
 1、作者借鉴散文写法,按照游程时间顺序,逐层铺写游览过程。
  
 2、全篇用单行的散文化句式,无对偶、无典故、更无雕琢之病。
  
  35韩愈《听颖师弹琴》 
  
 内容结构
  
 1、此诗分为两部分
  
 ①前十句以形象的比喻摹写声音。
  
 ②以自己听琴的感受来烘托琴声的美妙,演奏的高超。
  
 2、全篇诗情起伏,富于变化。不仅上段与下,上联和下联,甚至一句之中也起落变化,极具掩仰顿挫之妙。
  
 思想内容
  
 此诗为写音乐的名篇,诗歌通过形象的比喻,把变化倏忽、难以捕捉的乐声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还挖掘含蕴其中的情致,传达出艺术的精妙及其感染力量。
  
 艺术特色
  
 诗歌运用众多生动的比喻描摹变化多端的音乐,有声有色十分形象。
                                          
  36、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背景:
  
 张忠诚,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抗击叛军,被围十个月,终因兵尽粮绝、援军不至,城破被俘,以部将36人同时殉难。
  
 《张中丞传》即《张巡传》,唐李汉撰,今佚。
  
 本文是对《张巡传》的补充,顾名“后叙”。
  
 主旨内容
  
 歌颂英雄,弘扬正气,驳斥留言,抨击邪恶,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两者联系紧密的特点。
  
 1、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前半部分议为主,后半部分叙为主,前后两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内在联系:
  
 议为叙之纲,叙为议之事实证据,叙议两部分都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3、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补叙了张巡、许远的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人物塑像立传。
  
 分析文中从不同角度批驳对英雄人物的污蔑。
  
 这篇文章是对李翰《张巡传》的补记,而非为专人立传。
  
 1、从所记人物而言,有张巡、许远、南霁云乃至于嵩等人;
  
 2、从事迹而言,并非传主的生平大节,都由琐屑细事组成;
  
 3、从取材性质和来源而言:对事理的推断;事实的例证;采自“老人”、于蒿、张籍等的传说;作者的亲身见闻。
  
 尽管纷繁琐细,但没有使文章散漫无序,反而发挥了作者驾驭自如,随笔挥洒的才能。
  
 具体分析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形象
  
 张巡:好学,记忆超群,临刑不乱;
  
 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①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南霁云的断指拒食、抽矢射塔,张巡好学、记忆超群和临刑不乱,是文中的精彩片段。
  
 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记,许远之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之忠贞刚烈、嫉恶如仇,一经映衬,愈显光彩。
  
 ③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举例说明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传神的细节描写,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
  
 如南霁云的断指拒食、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超群。
  
 2、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
  
 如张巡的从容镇定、博闻强识,
  
 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的忠贞刚烈,嫉恶如仇。
  
 3、反面人物的映衬。
  
 如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艺术特色
  
 1、情感饱满。
  
 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
  
 本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文章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敬仰。
  
 2、议论义正词严。
  
 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议论风发,义正词严,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声,震撼人心。
                                          
  37韩愈《送孟东野序》 
  
 思想内容
  
 这是作者送给诗友孟郊的一篇临别赠序,序中对孟郊的怀才不遇深抱不平,并进行安慰。
  
 一方面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同时期望他以不平之鸣反映时代和人生。
  
 领会“不平则鸣”说在文学批评史上承前启后的影响。
  
 1、“不平则鸣”说,上承司马迁《太公史自序》的“发愤著书”说。
  
 2、下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穷而后工”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3、本文也是一篇“不平则鸣”的代表作,
  
 分析紧扣“鸣”字组织全文的结构特特色。
  
 ①作者下笔先声夺人,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振起全篇,论述则紧扣“鸣”字。
  
 ②文章从物鸣推及人鸣,而人鸣中又分“以道鸣者”、“以术鸣者”、“以文鸣者”。
  
 由历史人物的善鸣又推及唐人之鸣,然后由唐人归结到孟东野身上。
  
 ③前面所论所言均为铺垫,文章蓄势至此,虽言孟东野只有寥寥数语,但不觉单薄,文章最后将“不得其平则鸣”、“鸣国家之盛”、“自鸣其不幸”都归于天意,抒发了作者的激愤之情,也为孟冬野的不遇鸣不平。
  
 说明本文句法多样,散句中夹用排比的特点。
  
 1、文章从一“鸣”字生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多样。
  
 2、在语言上,以单行的散文贯通气脉,其中又夹用了长短不同的排句,如“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以鸟鸣春”、“以雷鸣夏”等。读来生动流畅,富有节奏感。
                                                                                  
 
  
  
 韩愈洛阳有山寺,山美水美人情美。
  
 听僧弹琴动人心,张中丞传诵英雄。
  
 临别东野不得志,不平则鸣是天意。
  
  38、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字孟德,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集》。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刘白”。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较有现实意义。
  
 仿民歌的抒情小诗风格通俗清新,怀古咏史之作也很有特色,擅长近体、格律清切。
  
 思想内容
  
 1、这是一首七律怀古诗,作者在沿长江东下途中经过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2、作者借歌咏晋吴兴亡事迹,感慨地形之险不足依恃,归于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3、通过怀古,作者既警告藩镇割据势力(勿拥兵自雄)不要依据山川形势化地称王,同时提醒朝廷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勿重蹈六国覆亡故辙。
  
 内容结构
  
 1、前四句侧重怀古。第一句从西晋水军进攻落笔,具浩荡的声势,后三句专写大军压境下东吴的苦心防御,却只如摧枯拉朽,一雄壮、一惨淡、力量强弱对比不言自明,几个动词的运用更增加了对比的力度。
  
 2、后四句侧重慨今,总结历史教训。“人世”句的议论由东吴推扩到六朝兴亡,“山行”句的写景,归结到题目中西塞山。末两句与怀古慨今概括诗旨,收束全诗。
  
 艺术特色
  
 1、江西晋与东吴、统一与分裂、古代与当时两相照应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作者对史料的剪裁颇见功力。其本意并不在客观叙述史实,而是从地形险要生出感慨,所以重点写东吴亡国,而自晋至唐有六代兴亡,则一笔带过。
                                          
  39、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思想内容
  
 通过描写人们看桃花的情景,抒写了压抑在心底的愤懑,流露出对朝廷新贵的不满和讽刺,侧面反映了中唐政治境况。
  
 艺术特色:比兴手法
  
 1、衬托。
  
 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以看花归来的人们的满足和愉快,衬托出桃花之繁荣美好,构思巧妙用笔简洁。
  
  
 2、比兴手法。
  
 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兴,生发议论。表层意思说桃花都种于诗人被贬离开京城后,深层含义则表达了对新贵的不满,讥讽新贵的提拔都是在主张革新的士大夫被贬逐之后。
  
 3、诗歌语含讥讽,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个性色彩。
                                          
 韩愈洛阳游山寺,山美水美人情美。
  
 听僧弹琴动人心,张中丞传颂英雄。
  
 临别东野不得志,不平则鸣是天意。
  
 禹锡怀古说教训,看花归来讽新贵。
  
  40、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丁封连四洲刺史》 
  
 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柳州。有《柳河东集》。
  
 与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创作:所作散文峭拔矫健,笔锋锐利,尤以山水游记著称。诗歌也自成一家。
  
 思想内容
  
 本诗为政治抒情诗,七言律诗。当时作者被贬初抵柳州,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远州玉郁愤不平的感情。同时表达了对挚友、同道者的深切思念。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下,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王淑文集团革新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至南方。
  
 内容结构
  
 首联写登楼,起势极高,境界阔远,点名秋思,为以下逐层书写渲染了气氛。
  
 颔联写近处所见景物,从景物联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感慨遥深。
  
 颈联放开写远方景物,景中寓怀念同道之情。
  
 尾联以“共来”扣题,归结到寄诸友本意,阻隔遥远、聚会无期的怅惘情愫,曲曲传出。
  
 说明“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的象征意蕴。
  
 1、颔联“惊风乱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工对,铢两悉称,描写细致。在赋中兼有比兴。
  
 2、既是写风狂雨骤的眼前实景,“芙蓉”、“霹雳”又是象征意象。
  
 以芳洁美好的事物作为作者人格的写照,寓意深刻。
                                          
  4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本篇是作者《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山水游记。 
   
  
 思想内容
  
 记叙了作者游览西山的经过,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
  
 体现出作者在革新失败、深受贬谪后依然坚持特立独行的思想品格。
  
 作者以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相映衬,使这篇山水游记的立意深化而具有了深刻内涵。
  
 内容结构
  
 1、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记述游西山之前平日的游览情景,后一部分记述宴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
  
 2、两部分彼此呼应,章法井然。
  
 清人孙琮评析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
  
 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
  
 指出了其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绘景状物,笔墨简洁而描述形象。
  
 2、文中写西山景观一般,无一句正面描绘西山,却又句句是在写西山之“怪特”。且通过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从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及非凡气势。
  
 3、文章题目中有“始得”二字,行文中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时时予以照应,脉络清晰,结构缜密。
                                          
  42、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思想内容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山水小品。
  
 文章借小秋园有嘉木、美竹、奇石、溪流,但因秽草恶木的包围而成为弃地的遭际,暗喻自己有美好的操守、远大的抱负、却招排挤、
  
 被贬谪的境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艺术特色
  
 1、以动写静
  
 如写石“负土而出”、“嵚然相累而下”、“冲然角列而上”,形象生动,将静的物描绘出动态,且“色色写的生活,尤为难得”
  
 2、化景为趣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自然界中的每一物,然后他又能从中发现妙趣和奇趣。
  
 如写浮云、溪流和鸟兽则为“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他枕席而卧,欣赏大自然则写“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这种感应原是很难表达的,但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写活了,而且妙不可言。
  
 
  
  
  43、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背景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因反对朱泚作乱称帝被害。
  
 “状”本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问题。
  
 逸事状:“状”的一种变体,即记载死者被遗漏的事迹,不求全面、详尽。
  
 写作意图
  
 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即为(史官)写史书而做材料上的准备。
  
 段太尉的性格特征
  
 1、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
  
 2、刚义、仁义、气节凛然。
  
 3、正直廉洁的官吏形象。
  
 说明本文记事时打破时间顺序而重新排列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1、本文所记“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世堂”三件逸事,以“勇服郭晞”最为丰赡生动,矛盾冲突尖锐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
  
 2、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而是采用插叙,将勇服郭晞提前。
  
 3、好处:该事件最富戏剧性,有“先声夺人”之效,突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该事件最生动,最能突出段太尉的性格,也最能反驳“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攻击。
  
 简析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
  
 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谌之横暴及朱泚之奸诈做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
  
 重要语句
  
 1、“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这里“副元帅”是指郭子仪。
  
 2、痛斥焦令谌的人物是“尹少荣”。
  
 3、写段秀实赴郭晰军营是为了表现他的刚勇无畏。
                                          
  4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思想内容
  
 针对中唐时期政苛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借郭橐驼谈种树之道,形象地提出自己的重要政治观点:
  
 与民休养生息,不可生事扰民。
  
 这一观点虽带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消极成分,但包含的民本思想有进步意义。
  
 写作特点: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
  
 1、纪传体讽喻散文,将传记与寓言熔为一炉。①,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面反衬等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
  
 ②,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
  
 2、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艺术特色
  
 本文说理采用了类比和对比方法。
  
 ①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②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对比。通过这两个途径简明生动的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宗元被贬登柳州,游览西山之怪奇。
  
 买山除草有妙趣,太尉刚勇有仁义。
  
 驼背种树顺自然,类比治民养生息。
  
  45、张籍《江南曲》 
  
 1、张籍,字文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
  
 是韩愈学生,与白居易、元镇、刘禹锡、姚合等均有交往酬唱。
  
 2、擅长乐府诗,内容多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民生疾苦,语言通俗,平易流畅。
  
 3、以王建齐名,所作世称“张王乐府”。亦工近体诗。
  
 
  
  
 思想内容
  
 前人《江南曲》多写男女青年爱情,作者则另有开拓,截取了最具有江南特色的当地风物和生活景象,细致描绘了一幅水国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的风情画,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艺术特色
  
 诗歌融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清深、造语天然、风格平易自然。

笔记:古文选(一)唐五代部分三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1.韩愈平生: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词的写作风格: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举例分析: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2 柳宗元 平生: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
   
  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
  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诗词的写作风格: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2.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韩愈 简介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 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成就及贡献 韩愈,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
  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名作品有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柳宗元 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 其优秀的作品。
  “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
  “黔驴技穷”,已成。
  3. 八年级下古诗词五首   【赠从弟】(刘桢·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