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已成立10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正主”入位如何搅局Fintech市场

2024-05-14

1. 银行已成立10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正主”入位如何搅局Fintech市场

 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思维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金融 科技 被视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利器”,不光改变着银行业的管理模式、业务形态,还在进一步引领银行业的变革。
   近年来,银行纷纷设立金融 科技 子公司则是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已经有10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 科技 子公司。
   “随着大中型银行相继涉足,银行金融 科技 子公司的数量会稳定下来,最多二十家左右。”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对“金融1号院”表示。
    设立金融 科技 子公司已成趋势 
    但难向中小银行渗透 
   如今的在金融 科技 赛道上,早已不局限于互联网巨头,各大银行早已开启“加速”模式,并先后设立金融 科技 子公司。
   早在2015年,兴业银行首吃“螃蟹”,成立了其 科技 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业数金)。至2018年4月,建设银行打响了国有大行成立 科技 子公司的“第一枪”,宣布成立建信金融 科技 有限公司。
   据统计,进入2019年,银行布局金融 科技 子公司速度明显加快。北京银行成立北银金融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银 科技 );工商银行通过附属机构设立工银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 科技 ”);中国银行通过附属机构设立中银金融 科技 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金科”)。
   据中国银行在港交所披露的公告显示,中银金科主要业务方向是运用金融 科技 手段,开展技术创新、软件研发、平台运营与技术咨询。中国银行表示,“设立中银金科是中行推动 科技 引领战略、打造数字化银行的重要举措之一。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金融 科技 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共10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 科技 子公司。
   同时记者发现,已经创建的银行金融 科技 子公司有9家为银行全资控股,只有兴业银行对旗下兴业数金持股情况为51%。
   “金融1号院”根据统计,梳理上述10家金融 科技 公司的战略和发展定位发现,各家银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相似之处在于,业务方向大多遵循由内到外的轨迹,即以服务母公司及其集团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 科技 支撑为主,之后逐渐扩展到服务同业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再进一步到中小企业、政府、产业互联网从业者等。
   但横向比较,每个银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的业务方向又不尽相同。比如,兴业数金其战略定位是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北银 科技 定位则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 科技 应用的 科技 企业,输出 科技 创新产品和技术服务;工银 科技 则是定位于以金融 科技 为手段,聚焦行业客户,政务服务等金融场景建设等等。
   “目前在大中型银行层面,设立金融 科技 子公司已经成为趋势,但这一趋势很难向中小银行渗透,从供需角色上看,中小银行更多地属于金融 科技 赋能的需求方,还没有能力成为输出方。”薛洪言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不约而同的将 科技 输出作为未来业务支撑点之一,而这无疑是抢了互联网系金融 科技 公司的“饭碗”。
   薛洪言对记者表示,“银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能否扛起银行自身 科技 转型的重担,以子公司的身份推动母行全面转型;二是能否打开外部市场,实现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
    金融 科技 输出“蛋糕”面临“白热化” 
   随着银行系金融 科技 “跑马圈地”,金融 科技 输出的“蛋糕”似乎也将面临“白热化”。
   如今成熟互联网金融 科技 公司技术输出情况,可以看到的直观数据是:
   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已经为数百万小微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支付,小额信贷和保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并已超过200家银行,超过100家保险公司以及超过110家基金公司合作。
   百度旗下度小满金融方面则是,已经将AI技术应用在智能获客、身份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多个领域,并将这些AI能力全面开放已与50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
   京东数科则是通过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的业务模式,向金融机构广泛提供 科技 服务,帮助金融机构降低理财、信贷、资管等金融服务的成本。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服务800万线上线下小微企业、7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17000家创业创新公司、数十座城市的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
   苏宁金融在金融 科技 输出上,则是服务金融机构超50家。
     他强调,就现阶段来看,银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在人才、机制、文化等方面仍然承袭银行现行做法,业务主要依赖母行资源倾斜,能否在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冲出一条路来,还有待观察。
   “银行有着先天的资金及牌照优势,互联网金融 科技 公司则技术属性更为突出,两者各具优势。相信整个的市场足够大,双方也能够各取所长做到协调发展,而并非是竞争关系。”有业内人士表示。
   来源: 金融1号院
   关注同花顺 财经 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 财经 资讯

银行已成立10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正主”入位如何搅局Fintech市场

2. 银行系科技子公司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品牌优势更为明显。除兴业银行控股兴业数金外,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技、建信金融科技、民生科技均为银行业机构的全资子公司。利用母公司在中国金融服务领域的品牌知名度,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自设立时就可以说是“自带光环”。相比较而言,除了BATJ等互联网巨头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外,在各自细分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而这些公司大多属于创业型公司,市场知名度有限。

第二,线下服务能力更强。经过多年运营,在开展传统线下金融业务方面,银行业机构积攒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在线下市场营销、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银行业机构能力从一般意义而言相对更强。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更有条件继承银行业机构上述优点,在提供金融科技服务方面,也更加能贴合线下金融服务需求。而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在提供线下金融服务方面劣势较为明显,线下客户资源数量有限。

第三,服务范围定位更广。不同于强调融科技公司,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建立了明确的市场定位,服务范围定位更广。2018年5月中国民生银行设立的民生科技,产品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全领域,包括远程银行、银联对接一站通、电子渠道PaaS平台、财富管理、客户管理等多个维度。较早成立的兴业数金,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包括银行云、普惠云、非银云、数金云等,以上每类方案又包含多款基础产品。

第四,合规风险管理更审慎。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更了解银行业务,也更懂监管导向。在服务同业方面考虑到资金成本大、技术研发难等因素,中小型银行不容易具备独立在全渠道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母公司受同一监管主体监管,出于信息安全的考量,中小型银行更加愿意接受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同业云平台解决方案。招银云创更是直接锚定监管,定位“为一个公有云,并且是一个符合监管的金融云”。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金融壹账通同业交易规模也突破了10万亿元。

【摘要】
银行系科技子公司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区别与联系【提问】
第一,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品牌优势更为明显。除兴业银行控股兴业数金外,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技、建信金融科技、民生科技均为银行业机构的全资子公司。利用母公司在中国金融服务领域的品牌知名度,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自设立时就可以说是“自带光环”。相比较而言,除了BATJ等互联网巨头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外,在各自细分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而这些公司大多属于创业型公司,市场知名度有限。

第二,线下服务能力更强。经过多年运营,在开展传统线下金融业务方面,银行业机构积攒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在线下市场营销、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银行业机构能力从一般意义而言相对更强。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更有条件继承银行业机构上述优点,在提供金融科技服务方面,也更加能贴合线下金融服务需求。而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在提供线下金融服务方面劣势较为明显,线下客户资源数量有限。

第三,服务范围定位更广。不同于强调融科技公司,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建立了明确的市场定位,服务范围定位更广。2018年5月中国民生银行设立的民生科技,产品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全领域,包括远程银行、银联对接一站通、电子渠道PaaS平台、财富管理、客户管理等多个维度。较早成立的兴业数金,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包括银行云、普惠云、非银云、数金云等,以上每类方案又包含多款基础产品。

第四,合规风险管理更审慎。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更了解银行业务,也更懂监管导向。在服务同业方面考虑到资金成本大、技术研发难等因素,中小型银行不容易具备独立在全渠道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母公司受同一监管主体监管,出于信息安全的考量,中小型银行更加愿意接受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同业云平台解决方案。招银云创更是直接锚定监管,定位“为一个公有云,并且是一个符合监管的金融云”。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金融壹账通同业交易规模也突破了10万亿元。

【回答】
希望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回答】

3. 多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怎么看?

 2020年,对每个人都是非常艰辛的一年,也是金融 科技 沧海桑田的一年——线上金融进入强监管时代、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雏形已现、银行掀起分布式核心建设的浪潮、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5G成为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让我们回首2020年,总结金融 科技 的高光和落寞,并由此展望金融 科技 的2021年。
    线上金融,强监管降临 
   2020年开始,互联网贷款、供应链金融助贷、网络小贷、互联网保险、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代销业务都受到严格限制。
   2020年7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 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互联网贷款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贷款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
   2020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 未来无经营许可的供应链助贷将会受到打击。 
   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叫停了网络小贷的跨区业务, 要求和流量平台注册地统一,明确了网络小贷公司在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明确了100万的单户贷款余额上限,限制了控股跨区域网络小贷公司的数量,提升了资本金的要求。
   2020年12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 非保险机构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保险业务包括:一是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二是比较保险产品、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三是为投保人设计投保方案;四是代办投保手续;五是代收保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5月2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 健康 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2020年12月24日,华东地区某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辖内存款市场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显示,该局明确要求辖内各类型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与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经开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关存款产品,终止合作。 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未来将不能做存款业务,银行机构也要未雨绸缪,开拓互联网平台之外的存款渠道。 
   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直接和变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那么,那些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平台,是不能对外销售理财产品的。
   线上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自有线上渠道,但是外部线上渠道将一片萧条。持牌金融机构是该“断、舍、离”,放弃只提供资金、依赖互联网渠道快速上量的打法了。撸起袖子,做笨功夫,自建特色场景,融入到产业链中去,“扎硬寨,打笨仗”,打造自有品牌金融产品,为自己的金融消费者提供本土化、差异化、可以持续促进粘性的场景服务,才是正途。未来也许会出现一种趋势,金融机构开始发展非金融业务了,银行的人开始给农民卖菜了,保险的人开始做 健康  科技 了,支付的开始做餐饮外卖了,未来金融机构招聘,可能不需要懂金融学的了,懂农业、物流、生物 科技 等的,可能更吃香。
    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初现 
   2020年是金融 科技 监管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测中心都在这一年内尘埃落定。未来,金融 科技 产品要通过认证,要通过监管沙盒充分测试,并在风险检测中心的监测下,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可以说并不容易。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标准,该标准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金融 科技 资金和人才投入、线上智能服务情况、风控能力、专利、软件著作权、金融 科技 应用和输出等方面对金融 科技 发展指标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统计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的金融 科技 成果意义深远。
   2020年人民银行共公布了9地64个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项目。北京侧重于AI和区块链,深圳、雄安新区、苏州重点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重庆侧重于风控技术对于小微金融 科技 和农村金融促进;上海侧重于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产业链金融风控技术促进金融和产业链和数字政务的融合;杭州侧重于大数据、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广州侧重于跨境金融服务安全和小微金融风控,这是因为广东外贸金融服务较多,制造业的小微也较多。
   这9个地区基本上是一线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做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有助于结合当地经济的产业链和 社会 生态,有助于做促进金融更好地融合实体经济的良好实验。另外,这些地方都有非常多的金融 科技 企业,可以为金融 科技 监管沙盒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实验样本。进一步试点,一要考虑小微企业客户的获得感,感知强不强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不能只是金融机构和金融 科技 企业试点,要了解客户对于试点的感觉;二要促进金融和场景、产业链的融合,这一直是金融行业的大问题,监管可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生物识别和AI等金融 科技 加深和产业链的融合,并促进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金融真正的覆盖产业链金融的全链条。
   2020年10月13日,重庆国家金融 科技 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成立,该中心将依托国家统一推行的金融 科技 产品认证体系,打造金融 科技 认证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的权威专业化认证机构,成为我国金融 科技 多元共治体系的中坚力量。
   2020年10月23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政策发布专场活动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央行将在京设立国家金融 科技 风险监控中心,未来金融 科技 风险将纳入全国的统一监控。
   从上面这些信息来看,金融 科技 的监管框架未来将非常严密,和贷款的分类分级监控是一样的,都要到微观级别。
    金融云,分布式核心建设浪潮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 科技 “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于2016年7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主动和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征求意见稿》要求: 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除了上面的《征求意见稿》,2020年央行重新发布了3个金融云相关的标准,给金融云的建设提供了明确和具体的指引。202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技术架构》(JR/T0166-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安全技术要求》(JR/T0167-2020)、《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JR/T 0168-2020)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结合金融云的运行机制与风险特性,从基本能力、网络安全、数据保护、运行环境安全、业务连续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要求。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金融机构建设金融云系统的压力倍增。各家银行建设金融云大多选择分布式核心系统作为切入点,但是具体思路各不相同:
   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银行,不会一下子就将全行的业务都转移到分布式系统上来,而是从财富管理、信用卡业务和互联网渠道等方面为切入点,建设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样影响较小,可以逐步试点,逐步推广。
   工商银行对公(法人)理财系统2020年完成了从大型主机到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架构的改造。
   光大银行2020年自主研发POIN微服务系统,推广容器云平台,全行应用系统上云率87.5%,光大银行还基于 TiDB上线了面向新一代财富管理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中信银行和中兴通讯联合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GoldenDB上线中信银行信用卡新核心,支撑8000万信用卡用户,日均交易金额90亿人民币,通过了4500 TPS的压力测试。
   最近成立的民营银行,因为 历史 包袱小,可以一上来就高起点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分布式核心系统,为基于金融 科技 进行线上存贷业务展业和线下线上融合会员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第一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定位于 科技 驱动的O2O银行,历时2年打造, 2020年上线了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线上线下一体化分布式核心系统“云开”。“云开”基于“苏宁云”的分布式架构,将银行线上线下核心业务处理有效整合到一套系统中,解决了传统银行线上线下双核心带来的“用户数据割裂”、“研发运维成本高”、“不支持高并发交易”、“产品研发交付慢”等严重问题,系统已承载苏宁银行2500万用户和300万账户的日常处理,每天交易笔数150万。
   但金融机构真的需要分布式架构么?如果只是传统业务,其实传统数据库就已经足够。一些银行平时的TPS不会达到几千甚至上万的规模。但是银行做互联网转型总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能顺带降低IT成本,提升业务需求响应的敏捷度,优化系统架构,那就是有好处的。
   目前金融行业使用的还是较低技术层级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等云计算的能力,我们很多厂商更推崇的是集成别人的解决方案和开源代码,掌握和贡献核心原生技术的较少,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核心技术。
   业界云计算领先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由NASA和 Rackspace公司发起的云计算开源项目-OpenStack 2020年发布了第21版的平台(代号Ussuri),包括支持裸金融硬件配置的Ironic、支持容器化部署的Kolla、支持容器间IPV6通信的Kunyr、支持边缘环境负载均衡的Octavia。2020年Red Hat公司发布了面向K8S、取代Docker的新容器运行时技术CRI-O,在容器市场掀起了新的浪潮。IBM基于IBM Z服务器的高可用服务、Promontory合规技术、OpenShift容器平台,发布了IBM金融服务公有云,Promontory在合规方面支持反洗钱、制裁、反腐败、隐私与数据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消费者保护等服务,非常契合金融机构的需求。苏宁金融 科技 也于最近发布了历时十年打造的移动端开发DevOps平台mPaaS,支持线上金融APP的快速搭建和生成,包括一套客户端原生框架和组件库:3大研发框架、20多个基础技术组件,30多个功能性组件;一个移动中台:提供研发、测试、发布、分析、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支持跨平台,可以实现开发一次多端投放,并支持多渠道的精准营销和运营。
    区块链,王者之相毕现 
   区块链2020年技术进展朝向保护隐私和提升效率方面发展。比特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能力,即保护隐私的聚合签名技术Schnorr签名,提升比特币隐私性的智能合约解决方案Taproot,可扩展比特币智能合约灵活性和扩展性的默克尔抽象语法树MAST。闪电网络开始出现多部份支付技术(multi-part payment),将发送的资金分割成较小的金额,通过闪电节点到达接收者,这已经有了TCP/IP和分布式金融的雏形,但是闪电网络也面临以太坊的DeFi体系WBTC的挑战。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2020年12月1日上线,以太坊2.0有两个重大升级,一是从PoW(Proofof Work,工作量证明)升级到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通过验证器和存入以太币来构建区块,可节约电力;二是部署分片链(Shard Chains),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太坊的吞吐量到10万TPS级别。Fabric 2.0实现了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管理,CouchDB增加了状态数据库缓存提升读取效率,用Alpine Linux来打包Docker映像降低空间占用。
   区块链应用方面,迎来了几个里程碑:
   比特币单价突破3.2万美元,比特币在加密货币市值的占比突破70%,在全球法币市值排行榜中排名第20,达到4990亿美元,以市值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机构”,超过了4800亿美元的VISA;
   中国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通过红包和零售支付的方式在深圳和苏州试点,支持离线钱包线下二维码支付、线下“碰一碰”支付和电商线上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单季度交易额达2470亿美元的PayPal公司宣布支持比特币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交易平台,提供数字资产代币化(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数字代币)、数字货币交易(比特币、以太坊、比特币现金、瑞波币和新加坡元、美元、港元、日元的互相兑换)和数字资产托管生态系统(数字资产加密密钥);
     分布式应用DAPP,分布式市场DeMa都有了重量级的应用,比如海伯利安地图,等等。
   区块链技术加速成熟和实用化,王者之相毕现,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基石技术。区块链在构建分布式金融互联网、分布式市场、分布式应用方面进展非常迅速,未来很快就有比特币之外的杀手级应用。
    5G,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金融停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太久,移动金融APP目前已经让消费者审美疲劳。目前的场景金融也大多没什么新意,无外乎电子账户、贷款、结算等基本服务。5G,是可能会给金融服务带来较大变革的突变型技术,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为56亿,未来将有全新的5G金融形态,只不过目前还在萌芽。
   5G的核心技术有频谱共享、载波聚合、大规模MIMO、固定无线接入、网络切片。5G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it/s,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Mbit/s,比4G LTE快100倍。5G网络延迟极低,低于1毫秒,5G为30-70毫秒。5G支持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网络切片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虚拟化。
   5G消息,是基于GSMARCS标准,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格式,支持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也支持行业客户与个人之间的交互消息。5G消息,可以和手机通讯录完美结合,可以基于运营商的海量实名信息,确保对个人身份的识别。5G消息是手机协议栈的一部分,和微信不一样,用户无需下载APP就可以使用5G消息。
   5G目前在银行中的应用还比较浅层次。比如,建行主要在智能网点里应用5G,比如金融太空舱、智能家居、共享空间直播、客户成长互动、安防监控等。工行已经向部分客户试点推出5G消息服务,在短信页面就办理银行业务,涵盖投资理财、办卡、贷款、缴费、智能客服、网点预约等20余项应用场景。工行客户无需下载APP、打开微信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民生银行重点通过5G提供APP端的服务语音导航,还提供财富讲堂、 财经 知识、子女教育、 健康 讲座、税务讲解等等生活百科式的内容服务,民生银行还通过5G提供账户信息即时通、大额转账、卡片激活、密码管理、资产证明开具等服务。
   传统保险定损和理赔流程是比较繁琐的,虽然已经优化,但是从拍照片到联系理赔专员最快也要2个小时,车主要打7、8个电话才能完成理赔。众安推出了“马上赔”车险在线理赔,在一个视频通话里走完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全过程,最快可2分钟下款。平安好车主APP推出“信任赔”,只需车主将事故照片上传APP,车主就可驾车离开现场,在3分钟之内获得理赔款。
   运营商是对5G生态控制最深的角色,而且现在很多运营商都有金融牌照和金融 科技 公司。5G是断代技术的典型代表,一种断代技术的崛起,一定会伴随着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从目前来看,5G消息对微信的颠覆已经在路上,多媒体消息、社交、视频和直播已经完全不需要独立的APP,而且移动运营商掌握海量的实名用户的信息,5G时代客户也完全不需要银行APP就能办理金融业务。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电商金融时代,那么未来的十年有可能是5G金融的时代。5G就是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
    展望2021年金融 科技 的模样 
   金融 科技 对金融行业形态的改变之快,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纯线上风控将成为 历史 ,线下物联网技术将加速和线上风控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风控体系,加速物理世界融合数字世界,现在的物联网动产质押、智能头盔尽调、卫星小微风控都是案例;在全球区块链社区的强大支撑之下,比特币、以太坊2.0、FABRIC等区块链的性能/隐私优化将坚定地进行下去,分布式金融传输技术将加速发展,和跨链/侧链等生态技术同步发展,将加速形成以互联网世界为基础的分布式金融互联网生态,精简一切金融中介和中间机构,让金融回归价值本源;5G将开始大规模取代现有的金融服务渠道如网页、APP、微信和小程序,也会让机器和人,乃至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金融交互成为可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个变化从不同视角来看,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这里从 财经 的视角来回答。多家银行纷纷设立金融 科技 公司,明显可见“金融”+“ 科技 ”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里先来明确下在我国“金融 科技 ”的实际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当前我国发展金融 科技 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的细分领域,更多是强调前沿各类技术对持牌合规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技术的运用始终是围绕“金融”的内在规律和监管要求来进行。
     
   这次在金融 科技 领域,那么多银行的陆续进入,可见金融 科技 已被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考量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求这些传统银行必须在流程、产品、风控、运营、场景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提升,需要 科技 为其扩张边界。同时,当前互联网巨头还是把控着电商购物、社交运营等多重场景,银行想要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相对比较困难,因而金融 科技 领域的跨行业、跨地域合作就自然产生,也会是今后很多中小银行走特色化、本地化的一条有效出路, 科技 干好 科技 的事,金融做好金融的事,相互链接,共同为客户提供开放式、体验式的金融服务。
     
   在我看来,由于前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弯道超车,我国数字技术是比较强的,目前在全球金融 科技 领域,是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很多领域都没有得到金融 科技 充分的服务,这是目前存在的矛盾点。因此,银行这个代表着国家意志的金融机构的加入,能进一步催化金融 科技 行业的快速蜕变。
   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银行想这么做是时代推动着银行这么做:
   一,互金公司给银行上了一课,金融还可以这么玩,成本更低,利润更好,银行以前只圈定服务优质客户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后面发现所谓优质客户以外的客户利润更大。
   二,传统银行不管是几级支行还是社区银行,受地域限制在,其实成本都是很高,一方面监管一方面成本,和获利都是不成正比的,而互联网平台受众全国成本更低相对利润就更乐观了!
   三,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渐渐失效,以前电台,户外媒体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差,被迫转型被迫创新!

多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怎么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