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祭典的祭祀内容

2024-05-13

1. 炎帝陵祭典的祭祀内容

从古至今,炎帝陵祭祀方式大致可分为官方祭祀(又称御祭、大祭、公祭等等)、民间祭祀和神灵祭祀。官方祭祀。历朝历代的官祭指朝廷御祭,凡遇国家大事都要进行祭祀典礼,由皇帝钦遣官员诣陵、告祭。官方祭祀发展演变至今,主要有公祭和告祭两种。公祭,一般由政府组织主办, 政府行政要员担任主祭人, 各有关方面的主要代表陪祭,公共参与;告祭典礼一般由致祭单位、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祭,致祭单位、团体各有关方面的代表陪祭和参祭。现代公祭和告祭的议程一般都比较规范和固定, 通常由敬高香、献花篮、上供品、读祭文、开午门等仪式组成。民间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月头(初一)和月半(十五)以及各传统节日。一般以团体、家族或个体结伴逢重大庆典或特殊事件, 择吉日诣陵告祭。民间祭祀的议程和内容大体为墓前牲祭、上香敬奉、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原叩酬等等。神灵祭祀。信奉神灵,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传承和积淀。祭祀神灵是普天下善男信女信奉神灵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追求,祭祀炎帝陵,也就是人们把炎帝神农氏当作神灵来供奉和崇祀的体现。随着炎帝陵祭祀文化价值的不断深化和祭祀内容的不断拓展,其形式由过去的进贡、上香、焚冥等传统程序发展演绎成为如今的文祭、物祭、乐祭、龙祭、鼓祭、舞祭、药祭、神祭等传统与现代融于一体的祭祀形式。文祭有祭文、颂文、碑文等,文祭多为对始祖的告祭、追念、颂扬、祈愿以及致祭者的心志表白等。传统的祭告文字通常书写在黄色帛布上,现代的祭文大多写在精美的折页宣纸中, 由主祭人在陵前恭读,然后置于香炉焚化,燃烧的祭文化作缕缕青烟告慰着炎帝始祖在天之灵。佑我国富民强,蒸蒸日上。在民间祭祀中则以口头语祭和心理默诵为多……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其中在祭奠现场的圣火台上九条龙以圣火石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开,自口中喷出火焰点燃圣火石顶端的炎帝圣火,以纪念炎帝神农氏普及火的运用;现场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龙,体现中国人既是龙的传人,也是传龙之人的理念;在神龙大殿广场上,黄、青、黑、白、赤五条不同颜色的龙按照五行方位进行的表演,蕴涵着丰富的汉族传统文化内涵。以上内容来自株洲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的祭祀内容

2. 炎帝陵祭典的介绍

“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始于夏,官方祭祀源于周,帝王祭祀起于唐而兴于宋。官方祭祀活动演变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礼。民间祭祀,俗称“朝天子坟”,老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常常举行形式多样的祭祀炎帝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炎帝陵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20日,炎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炎帝陵祭典的历史源流

炎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我们所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在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建屋造房,台榭而居”。炎帝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解民痛苦, 采药来到湖南,因误尝“断肠草”而卒于“长沙茶乡之尾”的茶陵, 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镇鹿原陂。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遂于此地修建了炎帝神农氏之陵即炎帝陵。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开始建庙,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经沧桑,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有史料记载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点香焚烛不慎将殿内彩旗引燃,将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化为灰烬,当年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修复。当“文化大革命”袭来时,陵殿及其附属建筑遭破坏,除了陵墓之外,全部夷为平地。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修复条件也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现炎陵县)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工程持续到1988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多的修整,其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3836平方米,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风格,陵殿分五进:一进为午门, 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墓冢。殿外恢复和新建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主要有神农大殿,朝觐广场,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咏丰台,德圣林,崇德坊,鹿原亭,洗药池。邑有圣陵等圣迹。炎帝陵的祭祀活动,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据宋罗泌《路史》记载, 炎帝陵自唐朝开始即有祭祀,至五代而辍。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庙会,“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元明两朝,虽未有明确规定,但祭祀活动不曾间断,进入清朝后,炎帝陵祭祀更加频繁、隆重,盛极一时。民间祭祀更是千百年来香火不断……炎帝陵陵区总体规划面积118.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平方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炎帝陵成为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以上内容来自株洲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的历史源流

4. 祭炎帝文的其他祭炎帝陵文

 维公元2004年10月22日重阳节,国之各界人士于湖南炎帝陵举行大典,以鲜花束锦之仪祭祀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旅异乡客沧海作文心祭之曰:祭我始祖,神农炎皇.遍尝百草,教我食裳.文化古国,源远流长.诗经离骚,孔孟不让.秦统文字,又封四疆.唐诗宋词,元曲宫商.时珍本草,效我始皇.跋山涉水,百草遍尝.唐彩宋瓷,过海漂洋.植桑养蚕,丝绸霞光.四大发明,郑和远航.浑天一仪,预震八方.浩浩大国,逾越千年.中华民族,礼仪之帮.推翻帝制,革命先党.军阀四起,倭寇逞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民主共和,坚决抵抗.八年时光,四亿儿郎.身浴敌血,永震强梁.三年内战,打败美蒋.民主中国,矗立东方.和平共处,睦邻友邦.时逢盛世,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国富民强.青山巍巍,洣水汤汤.实鉴临文,述告吾皇.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我等炎黄之后人,谨以虔诚之心,并具时鲜之奠,至祭于我祖炎帝之陵前。曰:皇哉我祖,炎炎如水,煌煌如日,光明在天,誉曰炎帝,又号祝融。生于姜水,因以姓焉,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与轩辕黄帝俱为我中华民族之始祖。我祖炎帝感族人口齿日繁,食用维艰,作陶治斧斤并为耒耜,教民稼穑,垦拓草莽,播撒栗粒,始有五谷,民以得饫怜民病痛,不避危苦,踏遍千山,新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无惧无畏,矢志不移;或鞭丛草,辩识药物,疗民疾患,民以得康,人感圣德,氏以神农之美称。又察民用困窘,以日中为市,倡人交易,互通有无,民以得便。又削桐为琴,民得以娱,剡木为矢,民得以卫,至今,神斧岗头,药鼎曾在;鞭草之原,故地尚存;天台深处,古市遗址,依稀可辨,而弦乐武功,更大昌焉。呜呼,从来民以食立命,以医保身,以商致便,以乐娱心,以武卫存。无食亡民,无医病民,无商困民,而无民无族,无族亦无国矣。我祖出,而民生、民健、民便、民乐、民强,我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我中华之国得以确立,无不赖我祖之功焉。数千年后之今日,垂首陵前,思我祖之丰功伟绩,谁不感恩而戴德;忆我祖心怀众民、舍已献身之精神,谁不心仪而神折!我祖之励恩隆德,广被天地,彪炳日月,为万世垂范。凡我族人,子子孙孙,千秋万代,铭感五内,永世不忘。五千年来,我族人披荆斩棘,虽百挫千折,豪气未馁;历困顿艰辛,而斗志犹壮。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砥砺奋发,自强不息。我中华儿女勤奋聪慧,多有建树,为人所推重;我中华之国,文明渊源,繁荣昌盛,为世所敬仰,一向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良多。幸不辱我祖荣光,庶几可告慰于我祖之灵矣。岁更月移,更喜今日,开放改革已全民之共识;发展经济,更是上下所同心。虽就途未久,而百业兴旺,如万马之急驰;日新月异似春卉之竞绽。凡宇内中华之族,皆骨肉如同胞;世间炎黄之苗裔,皆弟兄如一家。发愤进取,乃地下先祖所期许;碌碌无为,实地上子孙之愧怍,统一祖国,十亿儿女同志;振兴中华,炎黄儿女共勉!是以告。尚飨。 乾坤交泰,看华夏云蒸霞蔚;阴阳既谐,感荆楚日涣风清。厉山顶上,千岩竞秀;始祖殿前,礼乐和鸣。人共天地,同为三才,性灵觉醒,仰赖神农。龙裔拜祖,怀恩表敬;蛇年追远,含芳朝宗。赤子整齐秩序,丹心竭献毕诚。遥想漫古沧桑,先圣播撒希望。田野茫茫,悉地种谷植蔬;我君烈烈,终止茹血逐荒。斫木棍为耒耜,增效耕垦;代皮毛以布帛,教民麻桑。黏土制陶,百工兹生;日中而市,商业滥觞。广开衣食之渊源,启发文明之曙光。斯人憔悴,忧劳甚矣;夫妻耕织,功德煌煌。刑政不用而天下治,仓廪不竭而兴礼让。皆本源于务实,遂万古而流芳。叹夫大地厚重,承载以万物熙熙;昊天行健,垂范以自强不息。浑沌初开,物产稀而频患害;我祖不屈,率民众以兴好利。避霜寒而筑墙宅,充腹肠而植橘梨。削竹弯弓,御禽兽而安乐居;尝草作药,遏疾病以康健体。雄魂穿越时空,傲骨凌然屹立。试看万里长城,挺立的是炎黄脊梁;静听九曲江河,长存的是中华意志。汶川震中,精神光耀日月,时时常在;雅安灾里,理想泛映星河,绵绵不已。我祖仁爱,以和为本。察天时以授民,克谐自然;借地利而弗违,无相夺侵。援琴五弦,操八音之调和;牧槽六畜,守家园之温馨。智慧不藏胸中,处事惟信;机巧不出四域,率土惟淳。怀其仁诚之志,绝乃纷争之心。垂彼衣裳,领社稷以长治;罢此干戈,焕海内以清新。千年既往,未改和平之道;万邦融洽,厌尔金革之音。以德报怨,礼尚往来,非我为弱为懦;枕鞍卧甲,保家卫国,待敌以严以阵。若乃编钟雄浑,唱响腾飞高音;江汉汤汤,不绝圣灵佑护。荆山璧玉,妆我惟楚之怀;古都新韵,展斯云梦之图。中原支点,彰先民之励志;九省通衢,领西部以跨步。慕智明之前辈,传发展之道路。创业风尚,席卷武当峻岭;创新潮流,浩荡三峡水库。自是炎帝余泽,川岳同仰;而今饮水思源,终念先祖。日东升兮涵紫气,风徐起兮开祥烟。神农故里,千条玉烛;千湖大省,抱璞告虔。四月莺飞,悉歌时泰;五洲扬帆,胥悦情联。旅尘不染诚质,苍天可鉴肝胆。思始祖之明德,莅颂扬之大典。洒扫上洁,鸣钟鼓而供香烨;和风播烈,展心芳以呈夙愿。庶事用康,望韶年之丽景;精灵合契,期人神之通感:祈佑华夏锦绣,永保子孙康安。谨以炎黄子孙之名,恭以表敬之礼,拜祀于厉山始祖神农炎帝像下 (作者薛刚等)

5. 炎帝陵祭祖的意义是什么

2006年3月,炎帝陵祭典公布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古往今来源远流长的炎帝陵祭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与重视。
      千百年来,作为海内外华夏儿女慎终追远、寻根溯源的文化形式和载体,炎帝陵祭祀,随着中华民族新的复兴融合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正以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张力成为全体炎黄子孙庄严而神圣的精神寄托和感情纽带,安奉在湖南株洲炎陵县的炎帝神农氏古陵自然也就成了全球华人崇敬向往的人文圣地与精神家园。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守陵人”,以特殊的时空视角和切身体验,对炎帝陵祭祀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系统地挖掘、整合和提炼,不仅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义务,更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

炎帝陵祭祖的意义是什么

6. 炎帝的祭祀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同为中华始祖。相传,神农炎帝,教民耕稼,始创文明,制耒耜五谷生华,尝百草万世留芳。自古以来,炎帝被公认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炎帝神农氏时代所形成的炎帝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423),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记载,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对炎帝的祭祀,始于黄帝。《路史·后记》云,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民国期间,县府有春秋时祭或应县民之请,举行禳灾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于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后,由于多种原因,中断40余年。1986年,炎帝陵修复。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复举行公祭炎帝陵活动以来,每年前来此地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炎帝陵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心中的圣地。现已形成重阳节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节由县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
  
 据史料记载,对伏羲的祭祀始于秦早期。西汉初年,继承秦之郊祭制度。东汉沿用此制。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天宝六年确立三皇祭祀典范。北宋太平兴国初年,于天水卦台山创建伏羲庙,始立庙祀。金章宗明昌年间,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规格,历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元元贞年间,元成宗诏命全国通祀三皇,当时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并申明礼部,由官府出资,由官员主祭。明初,沿袭元制,卦台山被列为伏羲的陵墓,民间祭祀尚存。明成化十九年在秦州创建伏羲庙,正德五年,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春秋官祭,祭祀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卦台山逐渐变为民祭场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逐渐正规化、制度化,礼部还专门为祭祀制定程式化祭文,祭祀费用列为州署财政预算,制礼作乐,同时制定祭祀程序,祭祀进入极盛期,秦州伏羲庙成为全国性的规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
  
 到清代以后,对伏羲的祭祀沿袭明代祭祀程序,同时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逐渐转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公祭伏羲大典,1989年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动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动。2005年,祭祀规格升格为省祭。2006年5月,伏羲庙祭祀礼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黄帝陵祭奠的公祭典礼

在整个公祭典礼中,场面最壮观的是祭祀歌舞,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整个祭祀歌舞分为“云纪”:表现黄帝的恩德向雨露一样;“夔鼓”:表现黄帝部落的征战操练以及中华民族的最后统一;“瑞德”:表现黄帝时期人们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驭龙”:表现中华民族永远祭奠黄帝,希望海外华侨和全世界华人能联系在一起,以及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对黄帝的崇敬心情。

黄帝陵祭奠的公祭典礼

8. 炎帝陵祭典的传承意义

“炎帝陵祭典”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88年以来,共有1200万人次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缅怀始祖、谒陵祭祖,炎帝陵已成为最具广泛影响和感召力的民族圣地,是弘扬中华文化,团结、凝聚海外同胞,实现民族认同和文明传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统战平台。